|
|||||
|
|||||
他总是以微笑迎接每一个人,和蔼可亲,如同春风拂面。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据理力争,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既不失温暖与关怀,也具备高效和严谨,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尊敬与信赖。他就是水电十一局莱索托输水隧洞建设项目合同专家巴拉。 巴拉,Bala Krishna Niraula,尼泊尔人,1999年毕业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专业,研究生学历。在中国留学7年,巴拉不仅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掌握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刚到中国留学时,学校老师并未立即教授专业课程,而是从汉语拼音开始,逐步引导我们学习汉字书写和汉语口语。这七年的学习让我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并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扎实的语言功底也为他日后在索赔工作方面出色的表现奠定基础。 2006年1月,机缘巧合下巴拉进入十一局,并与中国水电结下深厚友谊和不解之缘,从合同工程师一路被提升至商务经理。 在一线奋斗近二十年,巴拉从一名普通的合同工程师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合同专家。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合同条款还是处理棘手的索赔事宜,他都能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能力,迅速找到解决方案,为项目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2007年6月份,突发飓风给阿曼污水收集项目带来巨大损失。巴拉一个人负责灾后合同、索赔、保险等相关工作。为了给项目争取最大的利益,他每天研究合同条款和法律文本,不断地与保险公司商谈。巴拉回忆道:“阿曼白天地表温度最高能达50度以上,那几天我每天都在东奔西走,有次中午我带着保险公司的人去现场查看情况,感觉左脚越来越热,低头一看才发现鞋底走掉了,我们都哈哈大笑。”正如他的座右铭: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项目成功获得索赔,工期也延长780天。 2015年4月尼泊尔大地震,上塔马克西水电站项目受灾严重,巴拉一直坚守在前线。面对种种挑战,他始终保持冷静和积极的态度,“我不能害怕,因为身边很多年轻人没经历过地震,我要给他们鼓励。”顾不上余震和山上落石随时掉落的危险,他深入震中检查现场受灾情况,并在后期带领团队成员对受损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多方搜集资料,与业主、监理单位及保险公司等各方进行紧密沟通与协调,项目成功工期延期2290天。 2024年9月,因为工作需要,巴拉被调到莱索托输水隧洞建设项目并担任水电十一局非洲分局首席商务专家,继续书写与中国水电的缘分。 “项目前期工作很重要,每一个合同条款的细节都关乎项目索赔的成败,也许一个小小疏忽就可能给项目带来巨大损失,也会为后续的索赔工作带来困难。”因此他对每一项工作都极其严谨。在与工程师和业主的沟通中,巴拉经理多方搜集资料,凭借充分的事实依据据理力争。2024年,项目累计提交了6份DB申请,涵盖了工作证办理延迟导致的进场延误、工程师指示引起的岩石开挖延误、降雪天气等不可抗力事件等5类重要事项,通过分析论证使里程碑一延期109天,里程碑二延期36天,同时项目整个工期延期75天,确保项目进度和利益最大化。 “在索赔工作中为了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支持他不仅针对施工日报格式进行优化,还积极普及索赔知识,帮助完善各工作面和各部门的日常记录资料,确保过程证据齐全、数据链条完善。”巴拉的徒弟乔明珠说。 除了捋清项目前期合同条款,梳理漏洞查找证据,他还特别注重合同理念的宣贯,让项目人员认识到合同对于项目的重要性。在巴拉的组织下,项目团队定期开展合同培训和学习活动,深入解读合同条款,明确各方权责,提升团队成员的合同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项目经理雷春华说,“我们于2011年相识,巴拉是一个非常诚实且值得信赖的伙伴。他擅长学习和钻研,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乐于与周围的人分享。”正是由于他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分享的精神,使得他在索赔工作方面成绩突出且受人尊敬。 回首过往,巴拉的心里充满骄傲和欣慰。这位“老国际”与中国电建的缘分,未完,待续!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