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广东阳江离岸约70千米处的海面上,贵州工程公司承建的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漂浮式平台“明阳天成号”正以“V”字形傲然伫立,迎风展翼。这座总重1.2万吨的能源灯塔“纳”风吐“电”,每年可输送5400万度绿色电能,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需求。 2024年12月,风电双子星“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为全球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注入了新动能。这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工程成功实施的背后,项目经理张剑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功不可没。 攻坚:从无到有的实践探索 “明阳天成号”项目是贵州工程公司大力实施“双海”战略背景下的重要市场成果,该项目的高质量履约关系到贵州工程公司海上风电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对中国电建在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领域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公司前期已在海上风电施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成功树立了品牌形象,然而漂浮式海上风电施工对于公司而言仍是首次尝试,且该项目作为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缺乏现成的施工经验可供借鉴。如何让“明阳天成号”顺利到达目的地投产运营,这一重任落到了张剑锋带领的团队肩膀上。 “明阳漂浮式风电施工没有现成经验,每个环节都要反复验证。”2023年项目启动时,张剑锋面对的是双重挑战:既要确保施工安全,又要为后续同类项目积累技术标准。 首项任务是优化施工方案。合同原计划在珠海福陆码头完成平台组装拖航,但张剑锋团队经实地勘察发现,该码头航道宽度不足,无法满足万吨级平台整体拖航需求。经过多轮数据模拟和专家论证,团队最终将建造、组装环节调整至广州黄船码头。“调整后减少了分段运输环节,既降低风险,也提升了效率。”张剑锋解释,这一决策为后续施工打下重要基础。 应变:科学决策化解突发风险 2024年4月18日,广东黄船码头,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明阳天成号”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吊装作业。当重达120余吨的塔架连接件缓缓升至高空,正要向下安装时,塔筒内吊装队长突然报告——螺柱错位导致对接停滞,吊机与塔架连接件顿时停下,现场气氛紧张起来。塔架连接件首次吊装出现意外,加上码头现场乌云密布,风速越来越大,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现场工人心急如焚。 “安全第一!暂停作业,通宵研讨方案!”张剑锋力排众议,顶着工期压力按下“暂停键”。“技术骨干马上开会”张剑锋连走连说,到第二日凌晨三点,会议讨论出“扩孔+4螺栓先行就位+内部补装”的创新工艺,并带领团队设计吊带绑扎优化方案,同时安排工人对错位孔位进行扩孔处理。次日上午,他手持对讲机立于码头前沿,指挥吊车以0.1米/分钟的速度进行作业。没过多久,塔架精准对接,螺栓顺利穿入。业主单位赞叹道:“张总用暂停键按出了加速度!” 同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17级)直扑南海,对尚未完成压载的“明阳天成号”构成致命威胁。彼时,风机仅完成锚缆固定,抗风能力远未达标。面对这一突发危机,张剑锋第一时间启动防台应急预案,将人员撤离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4小时,并果断命令团队在9月2日完成风机下潜压载操作。“必须与台风抢时间!”在他的指挥下,项目组兵分两路:一队对平台进行全系统检查,确保下潜万无一失;另一队协调拖轮将施工船转移至避风锚地。最终,团队赶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完成关键操作,成功保住了价值数亿元的设备。 台风过境后,“明阳天成号”巍然屹立,其稳定性甚至超出设计预期。“危机不是终点,而是检验团队的试金石。”他在总结会上说道。 管理:制度与温度并重 张剑锋的团队管理富有特色,他推行“项目指挥部前移”模式,要求管理层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一线办公。每日晨会上,无论是技术员还是潜水员,均可直接提出建议。这种管理方式,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安全,他更是看重。张剑锋将安全管理细化至每个环节,在风机吊装期间,引入了“双确认制”,要求操作人员与安全员同步检查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吊装前,操作人员都会仔细检查设备的每一个细节,而安全员则会同步进行监督和确认。这样的双重保障,确保了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在面对台风“摩羯”的来袭,实施的台风撤离方案细化到个人定位与撤离路径,严格的措施,确保了30余名海上人员无一遗漏,全部安全撤离。“安全不是口号,而是底线。”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口头禅,更是他管理团队的行动指南。 同时,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引领,传承电建“铁军”精神。在“明阳天成号”拖航安装时,为避免船员在茫茫大海上感到孤独,他策划发起“风电夜话”活动,每晚组织技术分享或心理疏导。“海上风电是勇敢者的事业,但孤独和压力也是常态。”他鼓励道。夜晚,当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身时,张剑锋发起的“风电夜话”活动成为大家最期待的时刻,大家在这场活动中分享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不经意成为每日总结复盘的最好时光。 协商:以契约精神求同存异 项目推进中,因业主方设计变更导致工期延误,张剑锋敏锐抓住合同条款,组织商务团队梳理证据链,最终通过多轮谈判成功说服业主,同意追加1000多万元。这不仅有效化解了施工进度风险,更成功捍卫了企业核心利益,彰显了他“既懂技术又精管理”的复合型管理素养。“每一分钱都是团队的心血,我们必须据理力争。”他的坚持,为项目经营筑牢了防线。 从珠江口到伶仃洋,从技术突破到抗台奇迹,张剑锋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工程领军人”。在他的带领下,“明阳天成号”成功投运,更为公司海上风电走向深蓝开辟了新航道。以张剑锋为代表的贵州工程公司建设者,正向“海”图强。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