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年春,中国电建成都院一个会议室里,雷军与年轻的项目经理们围坐畅谈。“总承包3.0时代扑面而来,咱们该怀着何种理念、带着什么本事去拥抱浪潮?”他的问题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年轻管理者们眼中激起思索的涟漪。 此时的雷军,已在工程建设领域跋涉33年,从嘉陵江畔的水电技术员到走出国门的总承包项目经理,从水利水电到水务新能源,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始终与国家工程建设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与江河对话的治水人:在图纸与规范间淬火成钢 治水与文明相伴相生。1992年夏天,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毕业生雷军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嘉陵江边的水电工地上。帆布包里装着翻得泛黄的水利水电技术规范,笔记本里记满公式推导。 作为施工技术员,他白天在钢筋丛林中测算参数,夜晚伏在木板桌上复算图纸,常常为一个小数点的误差熬红双眼。工友们记得,这个总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连安全帽绳都系得格外整齐。“规范就是咱们的尺子,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他指着宿舍墙上的警示牌说。 2000年,雷军调任成都院水道枢纽室,开始为电站“把脉问诊”。在金银台、长河坝等电站设计中,他编制出多项计算程序:引水发电系统的流体力学模型、压力钢管的应力分析表、闸坝抗滑稳定的计算公式……同事们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两个笔记本:一个记录着数十项工程技术锦囊,一个画满电站枢纽的手绘布置图。 “水利水电工程是百年大计,每个参数都连着江河安澜。”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施工现场查看混凝土浇筑时,总是习惯性地用手摸摸表面,用卷尺量量尺寸,连钢筋的间距都要亲自数一遍。 跨界转型的破冰者:在变革浪潮中勇挑重担 行者无疆。2008年,当工程总承包的春风吹来时,雷军敏锐察觉到设计院转型的机遇。放弃轻车熟路的设计岗位,他主动请缨加入美姑河坪头电站项目管理团队。有人说他“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要去啃硬骨头”,他认为:“工程师的使命,就是要顺应时代的需要。” 初到坪头电站,作为设计经理的雷军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设计与施工衔接不畅,导致成本增加。他带着团队蹲在现场,用矛盾理论分析“安全、施工、投资”三大主要矛盾,提高设计支持主动性,促成建设各方共赢局面。“不仅要想干,还要敢干,更要善干。想干是意愿和态度,敢干是勇气和担当,善干则是能力和智慧。三者缺一不可。”这是雷军承担任何角色时的定位。 2015年,西昌风电一期项目陷入困局,雷军临危受命。新能源领域对他来说完全陌生,但他带着“拼命三郎”的劲头,一头扎进风机运输道路穿越灌溉渠、集电线路跨越成昆铁路等系列难题。当最后一台设备顺利抵达现场,这位硬汉眼里泛起了泪光。项目并网那天,他站在风机下给团队鼓劲:“咱们不只是在建风电,是在为企业和当地造一条追风的路。” 海外征程的开拓者:在异国荒原上播撒光明 6年前,成都院国际总承包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这个因矿产衰落的城市正经历能源转型。雷军带着团队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迎接他们的不是掌声,而是文化差异和地方势力干扰带来的重重阻力。当地势力多次阻工,甚至有部落首领将猎枪横在膝头,项目迟迟不能打开局面。 在一次部落谈判中,雷军注意到帐篷里昏暗的煤油灯和孩子渴望的眼神。“如果每户都能通电,孩子们晚上就可以读书了。”他用这句话打开了谈判的突破口。三次深入部落,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和自信,摸索出一条平衡之道,用“光明承诺”敲开项目正轨的大门。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风机基础螺母强度不达标,业主要求更换已浇筑的基座。雷军带领团队在强压之下寻求解决之道,并在成都院技术专家支持下,找到以“巷道战”方案解决螺母更换问题,既保证基座结构安全,又避免大面积拆除。这个方案后来获得国家专利,也让业主惊叹:“中国工程师总能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哈口岸关闭,项目工期再次面临延误风险。雷军团队想出“甩挂运输”的办法:在边境设立中转站,中方司机将货物卸下后返回,哈方司机再将货物运至现场。112车次的设备运输,在零下30℃的荒原严寒中进行,车队在冻土上留下的车辙,如同现代丝绸之路上的印记,是疫情下最动人的国际合作画面。 最后一台风机吊装当日,当地部落送来特殊礼物——用废弃齿轮焊接的风向仪。曾经阻工的牧民牵着整羊走来:“现在我的毡房有了电冰箱,孙子的药再也不会坏了。” 札纳塔斯项目作为中亚最大风电项目,被写入“一带一路”10周年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案例,为后续谢列克、赫罗姆陶等项目建设铺就坦途。 创新路上的求索者:在技术攻坚中突破壁垒 2023年,国家重大水利项目亭子口灌区工程遭遇“卡脖子”难题,高大渡槽槽身的预应力张拉工艺陷入困境。原设计的双端张拉工艺存在安全隐患和效率低下的弊端,而单端张拉工艺在同类项目中尚无成功先例,国家相关标准也有限制。 作为牵头执行单位的负责人,雷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改,可能承担技术风险;不改,项目进度将严重滞后。行业专家对此普遍持审慎态度,事态一时陷入僵局。 “科技创新需要首创精神。”雷军动员和组织项目团队顶住压力,开展论证分析,经过近一年艰苦努力,单端张拉工艺最终获得多方认可。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形成多项标准,即将在全国大型水利工程中推广应用。谈及此事,雷军只是淡淡一笑:“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工程人就要有攻克难题的勇气。” 雷军这种创新精神早年在水电和风电建设中就显露无遗。他总会因地制宜、因类施策推进建设,带领团队创下多个“第一”:首次实践限额设计管理、首个移民代建水利工程、82台风机4个月吊装的行业纪录…… 风雨人生的坚守者:在钢铁森林里聆听风吟 在同事眼中,雷军是“矛盾统一体”: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他思维缜密、行事果断,极具个性和张力。在经年项目摸爬滚打中,雷军养成了一套乐观豁达的处事哲学,他认为项目起伏是常态,变数是支点,危机是契机。他鲜少谈及自身得失,和他合作过的业主和协作方,对他却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2017年西昌风电二期攻坚,他创下1个月征地、3个月浇筑82个风机基础的纪录。每天清晨,他准时出现在施工现场,手里的对讲机永远带着体温,鞋底的泥土常常沾满裤脚。在项目并网那晚,他在日志中写道:“当最后一台叶轮开始转动,我听见风在歌唱,那是钢铁与自然的和鸣。” 2018年,妻子手术后需要照料,他却因项目进度焦虑,外加感染风寒,带来天旋地转头晕呕吐。住院期间,护士发现他床头放着《苦难辉煌》,书页间夹着项目进度表。短暂休整后他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劝他先好好休息,他微笑说道,“项目就像自己的孩子,哪能在关键时候撒手不管?” 雷军始终保持热情,也善于感染团队干劲。在哈萨克斯坦期间,他学会用简单的当地语和牧民打招呼,记住团队成员的生日,甚至能叫出当地司机的名字。他常说:“工程人既要能啃硬骨头,也要有颗柔软的心。”守愚、守静、守时、守信,就是他不断前行的信条。 人才培养的领路人:在传承积淀中培育匠心 “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雷军以此自勉,他感怀自己和团队的成长,得益于前辈的开疆扩土和经验积淀。 人才是第一资源,“干一项工程,育一批人才”,雷军常常告诫自己。2021年,他发起的“项目经理大讲堂”正式开讲,成为成都院总承包项目经理分享经验和提升能力的交流平台。丰富的项目履职经历,让雷军对项目管理的“痛”与“苦”有切身感受,这些经验都是宝贵财富。他乐意将这么多年的经验转化成具体案例,并给出了做好3.0时代的总承包业务的答案——全新的理念、坚韧的意志、强悍的体魄、充沛的精力。 四年时间,大讲堂举办了10多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中青年的项目经理更是宝贝中的宝贝,财富中的财富。”雷军对此非常自豪。 雷军是严师,更是益友——这是员工们的共同心声,“跟着雷总干,累,但有奔头。”担任工程建设分公司一把手后,策划部署了体系文件“精简、精准、精良、精进”循环优化行动,有效改善制度文件和业务管理需求的匹配度,为市场和现场“两场”业务高效协作扫清迷障。 从治水匠人到跨界先锋,从国内尖兵到国际开拓者,雷军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专注,是在困境中咬牙坚持的韧性,是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赤子之心。 当新一代项目经理们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那些在荒原上挺立的风机、在峡谷中传送的电流、在异国点亮的灯火,都在默默诉说着一个工程师的初心与担当。 雷军(右一)在哈萨克斯坦谢列克风电项目现场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