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湘江之畔,麓山脚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近日迎来120周年校庆。这座承载着三湘大地教育理想的百年学府,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新的篇章。 作为师大附中新校区的投资建设者,中国电建用匠心将钢筋混凝土的工程语言转化为教书育人的空间诗篇,在星城大地上浇筑起一座面向未来的教育丰碑。 扎根,从规划到落地的深情对话 自1905年禹之谟先生创办惟一学堂始,这座学府历经广益中学、长沙市四中等历史嬗变,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培养革命志士到孕育科技英才,从长郡雅礼的世纪竞合到一中附中的双峰并峙,在湘江与岳麓山的千年守望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120载春秋书写了湖湘教育的传奇。三湘大地的教育版图上,始终闪耀着“惟楚有材”的精神火种。 2023年12月,望城区人民政府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式签约,明确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校区落户望城区大泽湖片区,为这场跨越百年的教育接力注入新动能。 作为大泽湖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电建以“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优势,承接起打造百年学府新地标的历史使命。从湖南一师大泽湖学校到长沙市一中大泽湖校区,电建人已在星城西岸铸就两座教育丰碑,而今,湘江西岸即将诞生又一颗璀璨明珠。 生长,竭力打造百年名校新景 “工期就是命令,工期就是号角”。 2024年9月,新校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片承载希望的土地下,竟蛰伏着一座10万立方米的“渣土巨兽”,试图拦住项目建设的进程。此时双节临近,项目建设又遭遇雨季、返乡潮、交叉施工三重考验,各参建单位都感到压力巨大。 “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让这座山丘变成平地!”大敌当前,电建人发出嘹亮的冲锋号。 电建人以班组为单位,成立了现场突击队,通过定点放线、成区域分割、现场作业人员24小时三班倒等方式,保证推土机、挖掘机、渣土车等数十台作业设备呈阶梯式有序推进。项目管理团队如同作战指挥员,有条不紊指挥着这场规模宏大的立体式大兵团作战。经过昼夜不懈努力,电建人仅用10天,便将这片土丘变为平地! 9月29日,在第一车混凝土浇筑的轰鸣声中,项目进入主体建设阶段。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中国电建不断加强统筹调度和资源投入,在生产高峰期全面铺开10余个作业面,最高峰投入管理人员30多人、作业工人900余名,并通过加强过程管控,科学穿插工序,采用装配式组合结构建造体系及全天候施工保障技术、高效物流组织模式等方式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仅用84天完成教学楼主体封顶,再次用“电建实力”展示了“电建速度”。 日日有进展、周周焕新颜。主体结构封顶后,中国电建立即组织开展室内外装修,不断优化室内、屋面及外立面、室外园林等工序穿插流程,充分拉满“进度条”。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75%。其中,室外工程完成60%,装饰装修工程完成50%,顺利实现校庆节点目标。 4月11日下午,师大附中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全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术年会暨长沙论坛在师大附中大泽湖校区隆重召开,中国电建也用自己的方式向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百廿校庆送上了最真挚的献礼。 未来,历史延续与智慧赋能 在项目现场,“嘶——”随着启动键按下,二次结构施工机器人正在快速挥舞机械臂。混凝土顺着螺旋管道匀速注入模板,不仅能有效减少材料浪费,还能提高浇筑质量。据测算,在合适的条件下,一台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传统施工方式的2-3倍左右。 在项目进入室内装修和外墙施工阶段后,中国电建广泛应用BIM、绿色建筑、智慧建造和海绵城市设计等先进技术助力项目开发建设提质增效,有效提升新校区舒适性和健康性,并保证项目在今年秋季如期交付开学。电建人后期还将在闲置屋面安装光伏,让新校区享受‘阳光收益’的同时,极大缓解在高温夏季和严寒冬季的用电负荷压力,将学校打造成一所“绿电校园”。 从广益学堂的晨钟暮鼓,到未来的智慧绿色校园,当“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电建精神与“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附中精神不谋而合,当师大附中莘莘学子的苦读身影与电建人的奋斗史诗交映重叠,映入人们眼帘的不仅是一座座建筑的生长成型,更是一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民族对教育信仰的孜孜追求。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校区承载着百年学府新的光荣与梦想,也承担着延续下一个百年辉煌的历史重任。中国电建将始终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和片区开发建设的契约精神,继续用“电建智慧”助力这座百廿学府的历史延续,写下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