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沿317国道北上,与岷江交错穿梭,再循大渡河西源绰斯甲河纵深挺进,观松桦杉柏、荒草枯原,过绝壁巉岩、危崖深谷,伴金寺白塔、红墙碉楼,便到达壤塘县蒲西乡。 这里是中国电建集团湖北工程有限公司所属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院)承建的国能阿坝壤塘蒲西II标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项目(以下简称阿坝壤塘光伏项目)所在地。项目就建设在这青藏高原东部海拔4400米至4700米的高山雪谷中,是当前国内第二高、在建第一高海拔的大型地面集中式光伏发电站项目。 澎湃的绿色能源,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高原上涌动。阿坝壤塘光伏项目将用“草光互补”,形成绿色屏障,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让这片棕褐土地焕发绿意生机。也将满承耀眼阳光,转化为绿色动能,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跨越升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高山和寒风阻挡不了我们” 阿坝腹地,狂风汹涌至令人生畏的高度,雪花如席,被裹挟撕扯得七零八落。 阿坝壤塘光伏项目是湖北院在川藏区域的关键落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苍凉天地间,一行队伍笃定前行,向着高峰进发。寒风扬起沙幕,身影若隐若现。步履缓缓,但沉着而又坚毅。这群勇士是湖北院勘测设计团队,他们为阿坝壤塘光伏项目而来。 “高山和寒风阻挡不了我们,项目一线急需测量数据,我们必须加速前进!”工程师张胜目光坚定。 项目光伏场区在无人区,部分区域完全没有通信信号,常规测量手段失灵。勘测组只能采用架设测量基站的方式进行地形图测量。但是,基站设备有几十斤重,施工便道也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到达指定位置。为了及时提供现场地形图数据,队员们在茫茫积雪中,背着设备徒步六公里开展测量工作。 山势跌宕,乱石遍布,空气稀薄,高寒刺骨。每迈出一步,都不免呼吸急促;每走过一段路、爬上一段坡,都是极大的体能考验。队员们相互鼓劲、彼此帮扶,还分享着珍贵的氧气,以顽强毅力,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向前挺进。 “需要补测地形图,辛苦兄弟们了!”接到项目部的诉求后,勘测组立即响应,及时联系设备厂商,详细沟通设备参数,严格制定航飞计划,凭借大胆严谨的操作,最终提前完成测量任务! 加速!各小组密切协调,设计组有序组织,及时前往当地兄弟单位做好前期资料交接,探讨优化设计方案,经过多轮方案比选和技术论证,采用最新设计理念,利用湖北院自主研发的CEP工程设计软件,精细化设计,最大限度优化工程量,及时高效完成系列图纸设计,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担当起来” 阿坝壤塘光伏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光伏区、升压站、外送线路和储能系统。光伏区交流侧容量150兆瓦,同期建设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配置35兆瓦储能工程,并配备70兆瓦时储能电池系统,汇集光伏电站内所有电能,通过34公里的220千伏外送线路接入四川省重点项目绰斯甲水电站。 这是巨大的工程量,11522个光伏阵列、525个逆变器、50个箱变、92998根微孔灌注桩、5280吨支架…… 这是紧张的工期,“12·30”光伏区完成30兆瓦安装,升压站基础完成60%,外线基础开挖50基;“3·30”完成100%实体工程…… 项目施工准备、设计图纸协调、物资招采供应、现场临建推进、合作单位对接、人员机械进场……一系列项目筹建工作一下子要全部铺开,如何破局? 项目经理杨小培稳定心神,进场后第一件就是梳理重难点,拟定里程碑,全面推进项目施工准备、沟通协调设计出图和物资招采,重点统筹现场临建、临水、临电、材料供应的策划和推进,组织协调合作方机械、人员进场并安排提前采购预埋件,为升压站场平和光伏区首区施工创造实施条件。 “到这个节点,作为项目经理,必须担当起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该做的事必须得做。”这位具有丰富海内外项目经验的项目经理,也是第一回参与高原项目。从印尼热带雨林被紧急召回,到回国次日便奔赴这超4500米的雪原,他从未犹豫,以果敢的魄力、无畏的胆色,率领项目团队争分夺秒,全力开启攻坚。 一鼓作气势如虹。 7天启动升压站场平施工,10天完成现场临建并入住,20天完成首批32根微孔灌注桩桩基基础浇筑。阿坝壤塘光伏项目团队不等不靠,实现良好开局! “是身兼使命冲锋陷阵的战士” 正是日照金山的好天气,阳光将山阳面这宽阔河谷里的冰雪都融化,一面荒疏,棕褐岩石苍峻裸露,一面层林尽染,整齐笔挺站满连绵山坡。而寒色骤起—— “那天收工下山,我和项目上两个兄弟开着‘坦克’在前面跑,天黑沉沉地在后面追,两侧山峰也黑压压地压下来,暴风雪来了,大片大片的雪片砸到车窗上,风也颠簸,车也颠簸,就几分钟,这整片山谷就都覆上雪了,白茫茫一片,就像《流浪地球》一样,而我们是身兼使命冲锋陷阵的战士。”项目综合办主任蒋龙绘声绘色,有些后怕,却也难掩兴奋。 天气难测,困境难闯,唯有勇毅笃定,奋起直行。 阿坝壤塘光伏项目施工期全程在冬季,干燥严寒,覆雪厚度达到10厘米以上,昼夜温差大,日最高气温低于零度,夜间气温低至零下20余摄氏度,施工环境尤为恶劣。怎么办?先通电! 项目部从山下拉了一条10千伏线路作为临时用电,同时建成永临结合,后期供作升压站备用电源。光伏区则采用柴油发电机。有了电,暖气就有了。再对活动板房外围整体加固,安装厚实保温层,项目人员冷了就可以回屋暖和暖和,恢复体能。定制分发高原绒帽、手套、冲锋衣,让项目人员在户外也能够抵御寒风侵袭。“你看我,穿了雪地靴,套了羽绒服,戴了厚手套,脑袋捂紧了,耳朵捂紧了,脖子捂紧了,再到现场走走看看、蹦跶蹦跶,一点都不冷!”项目部唯一女将、费控经理涂淑瑜笑语朗朗。 “每天都在前进” 项目所在地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材料、设备、机械运输道路狭窄,一侧是常有碎石滚落的穷山,一侧是流速湍急满布嶙峋利石的恶水,有的地方仅能通过一辆卡车,交通极为不便。 “不怕!我们湖北院向来是工程干到哪,路就修到哪!”项目部联合当地政府和兄弟单位,专门制定了道路保障方案,集中人、财、力,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扩宽。同时,响应政府安排,分时段实施道路管制,并设置集装箱式执勤点,安排专人值守,疏导交通。这不仅便利了项目大宗材料运输,也为村民进出山提供了便利和安全保障。 山路难行,但项目上几乎每个人都车技了得,开得了碎石窄道,开得了高山盘山道,开得了连续数十个千米隧道,如此,调度、运输等才能顺利进行。“开习惯了,弯弯绕绕、沟沟坎坎都蛮熟悉。”项目部车队队长杨代荣疾驰山间,游刃有余。然而,路途险远,从2500米驻地到4500米现场,一上一下就要3个多小时。项目部果断在3500米处选址建营,既能减少上下山时间,也便于休息取暖、缓解高反,大家干活儿才更有精神更有劲! 一万平方米的场平区域,升压站施工经理张再飞步履匆匆,指挥着十余台挖机大干特干,有条不紊,升压站场平即将实现全面完工。 11月22日,阿坝州州长到项目现场视察,对项目前期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我们在做,每天都在前进。”项目经理杨小培目光所及,高寒雪谷中升腾起一片滚烫热气。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安全大于天,人人扛在肩。” 项目部建立完备的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全面管控安全风险,为项目人员在高原上拼搏奋斗保驾护航。湖北院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刘汉阳已经驻扎项目20余天,悉心部署指导安全工作,每天深入现场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提问题,促整改。 这是高海拔项目,高原反应怎么克服?项目部紧密联动湖北院相关部门和当地相关单位,推出开展入场体检、配备应急物资等“高反应对六法宝”。 “在这高海拔高严寒地区,普通的小感冒都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尊重与守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项目安全总监张鹏将安全作为首要大事,持续加强安全风险防范,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壤塘县森林草原面积广阔,冬季是火灾高发季。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守护绿水青山“生命线”,也成为项目部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为切实筑牢防火壁垒,项目部联合阿坝州玉龙局与辖区政府单位,组织森林草原消防应急演练,开展联防协作,精进防灭火机具操作技能。同时,在当地相关政府单位的指导下,开展“防范未‘燃’,安全发展”森林防火宣讲活动,落实森林保护要求,做好相应应急准备,坚决筑牢不发生重特大火灾的安全防线! 冬至夜,项目部的兄弟姐妹们齐聚营地,一起吃饺子、喝羊汤、看星星,他们说:“你没办法想象现在满天繁星有多美!”“能看到银河呢!” 不惧磨难,再苦不觉苦,什么是“电建铁军”?这群可爱可敬的湖北院人就是答案。阿坝高原上,白雪圣洁,红旗耀眼。阿坝壤塘光伏项目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正携手并肩,用坚韧努力与青春热血,镌刻新的奋斗传奇。 不久后,蓝色的光伏之海将与这高原蓝天一样明亮广袤,与这绵延雪山一样灿烂耀眼,与这日月繁星一样动人心魄。到那时,世界屋脊上的电建之光会更加璀璨,令世人瞩目!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