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风吹雾散、朝霞漫天,雅江县祝桑乡的群山披上金晖。欧阳明月裹紧工装外套,踩着霜冻的碎石坡往光伏阵列区走,海拔4590米的高原风卷起细沙,打在安全帽上沙沙作响,她扶了扶眼镜,目光扫过泛着蓝光的光伏板——这些沉默的“镜子”,正在将高原的阳光转化为绿电,而她,就是让这些“镜子”立稳脚跟的人。 欧阳明月入职时,尚不知理论与现实的沟壑要用多少个深夜填补。凭着一股冲劲,在项目工棚里,她蜷在简易床上啃《工程地质学》,笔记摞得老高;现场钻探时,她总挤在老师傅身边,记下每一寸岩层的“脾气”……十年间,资质证书从抽屉漫到书架,项目从黔西南的丘陵做到川西高原,她像块海绵,把每个工地的风霜都吸成了养分。 2022年冬,走马上任项目总工的欧阳明月站在雅江红星500兆瓦光伏项目现场,手中的地质报告正滴着冷汗——合同里“无不良地质”的承诺,被漫山遍野的乱石与沼泽撕得粉碎。她带着团队在零下二十度的荒原上跋涉,GPS定位仪被冻到自动关机,就靠罗盘和脚步展开丈量。3个月后,当她把盖着鲜红公章的索赔文件递交给业主方时,对方看着文件中详细标注的127处乱石区、83个沼泽点位等一系列“证据”诧异不已,经过半年多的谈判与十几多轮磋商,业主终于在“同意赔偿”一栏签下名字。 “欧阳工,这沼泽地连牛都站不住,咋打桩?”工人的疑问像块石头扔进水里。欧阳明月蹲在泥泞里,指尖划过设计图上的波纹——那是她带着技术团队熬了47个夜晚的成果。他们把钢管桩底部焊上钢板,像给桩基穿上“铁鞋”;在纯沼泽区,混凝土搅拌桩与预应力管桩手拉手,组成“复合载体”。当第一根桩稳稳扎进泥潭时,夕阳正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到能触到远处雪山之巅。 项目科创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欧阳明月盯着监测数据,突然抓起电话:“把支架倾角调15度!”这个灵感来自她翻烂的三本技术论文集——调整后不仅节省了30万材料费,更让光伏板像向日葵般精准追光。 “小张,接地材料用镀锌扁钢,截面不能小于50mm²。”欧阳明月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新来的大学生捧着笔记本,把她的话一字一句记成“武功秘籍”。 办公室的白板上,贴着她手绘的“亲情地图”——红色标记是儿子的学校,蓝色是能通视频的信号塔。2024年儿童节,她在近千公里外的工地收到儿子画的“妈妈与光伏板”,画里她的工装口袋装着星星。那天她偷偷把画裱进相框,放在离心脏最近的位置。 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大屏幕上的数据如星河跳跃,年发电量9.17亿千瓦时,对比传统火电,年减排二氧化碳量相当于3500万棵冷杉固碳作用。业主单位领导拍着她的肩说:“欧阳工,你们把‘不可能’变成了‘雅江标准’。” 下山那天,村民们捧着哈达等在路边夹道欢送。光伏板下,藏青色的牦牛正悠闲吃草——这是“牧光互补”的神来妙笔。欧阳明月抚过光伏板上的露珠,忽然想起初到高原时听到的箴言:“在云端做事的人,心要贴着地。”此刻,她的心正贴着这片土地,像光伏板贴着阳光,像钢桩贴着冻土。 欧阳明月的办公桌上,常摆着两样物件:一盆在高原顽强开花的绿萝和儿子送的“超人妈妈”奖杯。当雅江红星500兆瓦光伏电站潺潺绿电通过银线输往千家万户时,这位电建“铿锵玫瑰”知道,她的故事才刚刚绽放——在云端、在冻土、在每一个把理想扎进现实的清晨。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