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回乡,偶遇小学志强老师,他说看到我参与“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江西工人报社等单位主办的“全民阅读·诗颂江西”活动的作品,已进入决赛,并打趣地说一个在农村务农多年的“泥腿子”,能参与这样的赛事,实属没想到的。 确实如此,我自小在农村长大,那片被岁月浸润的土地,有着金黄的稻浪、袅袅的炊烟,还有父辈们弯成弓的脊背。记得初中毕业后,我有三年的时间,在家帮助母亲做营生,帮着家里在地里刨食。农忙时,汗水湿透衣衫,双手磨出血泡、老茧;农闲时,就坐在老屋的门槛上,呆呆地望着远方的山峦,心中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 20世纪70年代,村里还没电视,乡村的生活枯燥乏味,只能从书本上了解这个世界。自识字起,我就到处打听谁家有书籍可借阅,村里及周边几个村有藏书的老师都认得我,有时还会介绍我到他们朋友那去借书。初中三年,我从学校阅览室及本家叔叔那瞒着母亲偷偷借阅了大量的书籍,包括不少中外名著,阅读面扩大了很多。 在家劳作那几年,白天要在田间地头做营生,或上山砍柴、烧炭,回到家还要喂猪、做饭,只有晚上才有空阅读。每晚,我都在昏暗的灯下读着那些泛黄的书籍,常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就那样,书籍如同一束光照进我的生活,陪同我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那些优美的文字,如潺潺山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书中那些动人的情节,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本以为,这一辈子我会在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过下去。后来,在一些书籍的影响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还认真地规划起了自己要走的路,不再满足只在土地上刨食,而是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段日子,我从事过养猪、种桑养蚕、推广稻种、林场植(伐)树等家庭副业,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日子过得比较充实,给家里补贴了不少家用,那些规划在一步一步的努力中逐渐变成了现实。生活虽然简单,却也有着一种别样的安稳。我从未想过要去改变什么,只觉得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也是一种幸福。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转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重拾起书本,继续自己的学业。那一段日子,我争分夺秒地复习、做题,常常挑灯夜战到深夜,十分辛苦却感到无比充实,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升学“回炉锻造”,并顺利完成学业。离家参加工作时,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期许,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层山叠嶂的大山,心中既有对故乡的不舍,更有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初入工地,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新奇。我跟着师傅学习铁塔组立、线路架设,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学徒到自己带队施工,再到项目管理,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当夜深人静,工友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便打开那盏跟随我多年的小台灯,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野外电力线路工程建设,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夏天,烈日炎炎,我们在铁塔上攀爬,脚下的钢架被晒得滚烫,汗水不停地在脸上流淌,模糊了双眼。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在野外作业手指冻得僵硬,却依然要精准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每次的起重吊装、每次导线安装、每次高空走线……都是对生命和责任的考验。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记忆里,是1995年开始,我不再满足于做一名读者,开始尝试着拿起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初,我的文字很稚嫩,半年一连投出十余篇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但我没有放弃,不断地阅读、学习,还经常写信并将稿件一并寄给老师请教。说心里话,那时每次铺开稿纸写作,都是一次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每次修改,都是一次对文字的雕琢;每次把稿件投出,心中充满期待又十分害怕被退稿。 次年春天,努力地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的作品先后在公司报刊及江西电力报上变成铅字,虽然只是小小的豆腐块,但对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之后,随着发表作品越来越多,更加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 后来,我常以业余时间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经历无数的素材采集、文稿撰写,无形中锻炼、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参加工作以来,我撰写发表纪实报道、散文、诗歌等作品千余篇,自己的名字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疫情期间,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我亦不例外。为打发业余时间,我加入一个文学创作群,亦是第一次正规学习写诗,一开始每天参与群里的“诗歌同题1小时创作”活动,从出题到交作品仅有一个小时,作品收集后再由多位作家老师集中评审出三个等次好作品。经过一个来月的强化“训练”,我的作品亦经常被选为一等奖作品。从此,也喜欢上诗歌创作。同期,我还签约青年作家网,入驻中国诗歌网、世界诗歌网、江山文学,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进行创作。或许与个人的经历、喜爱有关,我单纯地喜欢散文、诗歌创作,偶尔尝试写写短篇小说。 那几年,我常参与诗刊社、青年作家网、世界诗歌网等多个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文学赛事。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我都会精心撰写每一篇参赛作品,反复修改,力求完美。当得知自己的作品在各种赛事中获奖时,那种喜悦和激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知道,这些荣誉不仅仅是对我写作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我多年来坚持梦想的认可。 然而,在追求文学梦想的过程中,我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诱惑。工作的繁忙常常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有时候甚至想要放弃写作。社会上的一些浮躁风气也让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但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日子,想起电力工友们那坚定的眼神……我知道,自己不会轻易放弃,因为文学创作已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灵魂的一种寄托。 或许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关,我慢慢地将电力文学作为创作主攻方向,以散文、随笔、诗歌的形式,写工地上工友的朴实善良勤劳勇敢、项目一线山水田园、电力人的奉献与担当……近几年,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的纯文学稿件渐渐多了起来,累计40多万文字。为了能利用更好的平台创作,我先后申请加入了江西作家协会和中国电力作家协会,这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份憧憬。 近两年,我常为了完成好工程项目的纪实报道,深入过河北、内蒙古、广东、湖南、广西等电力工程建设一线采集素材,与工友们同吃同住,亲眼看见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为了保障电力供应而不辞辛劳、无私奉献。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用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一些作品发表后,得到读者的好评,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念。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习。前路坎坷,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有梦想的指引,有文学的陪伴。从农村的阡陌到城市的工地,从田间地头的汗水到纸上的墨香,我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文字书写生活,用文学传递温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电力人的风采和文学的魅力。 而这,是我的文学逐梦之旅,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