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柿红映库蓝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汪精波 时间:2025-11-06 字体:[ ] 分享:

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前行,窗外是绵延的太行余脉。秋意漫过山麓时,总能望见漫山遍野的柿子树。那些粗壮的枝干如墨笔勾勒,缀满红灯笼似的果实,在风里轻轻摇晃,把工地的晨昏染得暖意融融。

作为采风组的一员,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南水北调中线雄安调蓄库的建设工地。雄安调蓄库,有着别样的意义。它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座调蓄水库,一面枕着太行的雄奇,一面连着新城的脉动,关系到雄安那座“未来之城”的水脉悠长。

站在观景平台上眺望,远处峰峦叠嶂,近处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运输车、洒水车往来穿梭,大型机械隆隆作响,却奇妙地并不让人感到嘈杂。同事小王指着脚下告诉我,这里将崛起总库容约1.94亿立方米的调蓄库,成为雄安新区坚实的水源保障。更难得的是,这废弃的矿山,届时将变身绿树成荫、水波荡漾的湖泊。

每日清晨,建设者们踏着朝露上工,身后是义联庄乡的炊烟,眼前是正在成型的库盆——上库依山势铺展,下库在崖儿峪间开凿,与中线干渠隔岸相望。

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不远处的狼牙山,那是英雄的山,见证了烽火岁月里的铮铮铁骨。1941年秋,八路军五位战士为掩护部队与群众转移,在此处与日寇激战,弹尽援绝后毅然跳下悬崖,他们的壮举为这座山刻下了不朽的英雄印记。如今在山脚下,另一批建设者正在书写新的传奇。他们同样是英雄,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着电建人的责任与担当。

正午的阳光洒在上库主坝的施工现场,挖机轰鸣,运输车往来配合,为上库主坝施工按下了快进键。工人们汗水已经浸湿工装,但抬头望见枝头的柿子,心头便多了几分甘甜,仿佛又多了几分干劲。这些柿子,是太行山水的馈赠,也是我们建设者的慰藉。它们让我们想起,这座总库容巨大的调蓄库,未来将承载起雄安新区的稳定供水,将南方的清润与北方的厚重紧紧相连。

工地上的柿子树,是最忠实的陪伴者。春时枝丫抽绿,为钢筋水泥的世界添一抹生机;夏时浓荫蔽日,给忙碌的我们撑起片刻清凉;如今秋日,红彤彤的柿子压弯枝头,像无数双期盼的眼睛。

附近乡亲们常说,这柿子树耐旱耐贫瘠,结的柿子却甘甜可口,守着太行山几百年,如今要为调蓄库让路,却依旧结得这般饱满。这像极了此刻脚下工地的建设者们,他们如柿树般不择地势,在荒山深谷中扎下根来,任凭风吹日晒,却将每一份坚守与专注,锤炼成质量过硬的精品工程,默默奉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夜幕降临,工地上的灯光次第亮起,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我想起白天的火热建设,想起那些如柿子般经霜愈甜的建设者,想起狼牙山象征的坚韧,心中豁然开朗——这调蓄库,蓄的不只是润泽雄安、保障京津冀的“生命之水”,也是一代代电建人用青春与奋斗酿造的“心血之露”,更是从丹江口水库流来,承载着水源地人民深情厚谊的“情义之甘泉”。

太行深处,红柿如火;库区之内,蓝图渐成。工程建成后,这里将形成约7000亩的广阔水面,山影、云影、灯火影交织其中。建设者以山石为纸,以汗水为墨,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时代的璀璨华章。

当未来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当雄安新城因水而兴,这些漫山的柿红与库水的湛蓝,必将成为太行山下最动人的风景,见证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与荣光。到那时,今日的建设者或许已奔赴新的战场,但这一泓清水,将连同这满山的柿红,永远见证着他们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付出的智慧与汗水。

柿子红了,秋水长天,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