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交织 思念悠长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叶联华 时间:2025-04-07 字体:[ ] 分享:

江南的清明,是爱下雨的,春风携卷丝丝的忧伤打着转儿,让人的思念变得悠长,思绪凝重起来。父母离世几年来,我每一年都会在清明一大早驱车赶回老家,只是想维系那份已跨越空间维度的情感。每一次的祭奠,心情显得沉重,增添更浓烈的思念之后,更能淡然面对一切,锻造出更强大的内心。

今年清明节天刚亮,我与妻及小弟、侄女一道,驾车一路向南。虽天色阴暗、多云,所幸未下雨,车窗外万物积蓄已久的活力,掩藏不住疯长的欲望,淋漓尽致展示在一帧帧花红柳绿的风景里,如诗如画,追逐车辆奔跑。

上午巳时许,在奔赴三百五十多公里后,我们抵达家中,族人已经开始组成两队出发开始祭扫缅怀先人。匆忙之下我们分头追赶参与其中。在村公墓山头上,我看到整个村落,在清风、鸟鸣声里,花红柳绿如一幅色彩的画卷,总能品读出无尽的诗情画意。半山腰的一排排的墓碑群,隐在山岚中,沉默着注视整个村落。

在父母的墓碑前,我蹲下来擦拭青石碑面,指尖触到上面冰凉的文字,心中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现在,我已经不再有失去双亲那种的锥心之痛,我明白,他们虽已离去,但那份爱与温暖,早已化作我生命的养分,足够滋养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跋山涉水,我们在一座座坟茔面前,劈斩荆棘,拔除杂草,以新老结合的方式祭祀先人,感恩、呼唤亲情,其纪念意义已超越了形式本身。祭奠,怀念,倾诉……我们慎终追远,寄托内心深处的哀思,是为了不忘我们的来路。

山边、路旁、田埂下,到处都能见到艾草干枯的枝条边,已新长出嫩绿叶子。我想,若母亲还在,采摘些回去正适合做艾米果(青团)。其实,它们正以鲜嫩翠绿的存在,以老去的沉淀、新生的蓬勃,展现给人一种新生与希望。

只是没想到,下午婶子与嫂子不约而同地为我们做了艾米果,还调出母亲在世时常做的馅料,吃上一口,能感受到故乡泥土的温度,还有母亲做出来的那种味道……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时至今日,我的心中,满是对母亲的思念,却已不再悲伤。因为我知道,母亲也希望我们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寻生活中的幸福,用心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温暖与感动。是的,正如母亲所说,幸福在烟火如常的每天,在岁月静好的岁岁年年。当下让自己快乐的一切,都值得感恩,当前拥有的一切,都是一种幸福。

临近傍晚,清明时节的雨终于造访,檐角水珠正滴落在老屋前青苔斑驳的陶瓮里。我站在堂屋门前,脑海里浮现父母在世时,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一幕幕感人的生活场景,一切是那么的自然、温馨、幸福……这些碎片化的时光,再次被细细的雨丝缝合、放大,如诗意与温情,绽放出独有的光芒,能治愈疲惫的心灵,可让人寻得持久的宁静与慰藉。

是夜,听着细雨敲打窗户的声音,我在这善变天气中静守一方安宁,又在淅淅沥沥春雨中醒悟,思绪万千,回忆起疫情间顶着压力回家奔丧、每年清明准时回家扫墓……便写下《乙巳清明返禾源祭扫》:

鹃声未阻疫时程,岁岁春山载泣行。

九转轮随云壑涌,千丝雨共纸灰萦。

同斟腊酒浇双冢,各采溪芹献一觥。

忽有松涛翻絮起,似闻泉下问归莺。

我想在春风吹拂中,将生死对话升华为自然应答,想以此次回家踏青,或是登高望远,以花红柳绿的风景来感思人生。这一切,应该都是人生中最美的一种思念。

烟火交织处,思念自悠长。清明,恰似一位温婉而庄重的使者,带着思念的忧伤,承载着厚重而深沉的人文情怀。返程路上,我依依不舍地回头望去,旷野暖阳下,那条通往老屋的路,一直在延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