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的变与不变
来源:水电七局 作者:赵有弘  时间:2025-04-16 字体:[ ] 分享:

在时代的书页间,AI与传统制造业悄然碰撞,擦出奇妙火花。初涉水工机械行业的我,恰如翻开这书页的旅人,一头撞见科技的锐利锋芒与传统的厚重底色。

当机器开始“理解”文件

AI系统正在演绎神奇:复杂的技术分析报告在几分钟内跃然屏上,数据图表井然有序,推导过程行云流水。这份高效令人赞叹。

而在公司档案室,我偶然翻到一叠泛黄的技术文档。老式打字机留下的字迹旁,密密麻麻的手写批注格外醒目。那些手写的部分,字迹或工整、或潦草,有的地方反复涂改,旁边还标注着修改原因,比如“此处材料强度计算有误,应考虑环境应力影响”。这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满是人工审核时的斟酌与思量,记录着反复推敲的思考轨迹,是机器难以复刻的严谨与用心。

如今,我试图在工作记录中留住这些“人的痕迹”。我在工作中尝试将AI的精准分析与历史案例的经验智慧相结合,让冷冰冰的技术报告也带上人情的温度。

在钢铁与数据之间

在工作中,我时常被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环绕。车间里,老师傅轻抚钢板说“这块钢板的脾气我最清楚”;标书里,“Q345B钢板厚度42mm”的表述简洁精准。最可贵的是,老师傅们能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切换:既能对着电脑讨论三维建模,又能蹲在地上用粉笔勾勒解决方案。

我渐渐学会观察:技术人员如何将专业术语化作生动比喻;市场前辈怎样在标准招标文件中找到独特视角。这些观察逐渐凝练成我的写作信条:上乘的工业报道,应如精密的齿轮,既有严谨的齿距,又有顺畅运转的默契。

倾听机器,坚守人本

翻阅公司新旧资料,变化显而易见:从手绘图纸到3D建模,从静态说明到动态演示。但产品说明书首页那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始终未变。正如前辈所说:“AI能模拟性能,但读懂人心还得靠人。”

我开始用心记录那些“非标”时刻:团队为特殊工况争得面红耳赤;设计师与客户反复修改草图;项目组分享的趣闻轶事。这些看似与技术无关的片段,恰恰勾勒出企业最真实的轮廓。

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天车吊起巨型闸门,我突然明白:作为新人记录者,我的优势正是这份未被磨钝的感知力——仍会为数控机床的精准惊叹,为老师傅的巧手折服,能在标准化流程中发现动人的细节。

在这个算法愈发深谙我们的时代,或许最珍贵的,反而是那些“不够专业”的视角:会为钢板上一道完美的焊缝而感动,会对某个螺栓的独特设计心生好奇,会留意到老工程师谈及“当年”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这些观察,或许比娴熟的写作技巧,更能传递“中国电建”这个品牌背后的温度与底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