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些年,我曾踏足多个沙漠,也徒步走过10公里连绵起伏的沙丘,每走一步都烙印下与自然对话的痕迹。在那里,我看过沙漠的苍茫,疾风掠过黄沙腾空而起,肆意地在空中狂舞。我见过荒原晨曦初露时,霜花轻覆大地的静谧之美。我亦目睹过夕阳西下,晚霞如火,将天际染成绚烂画卷的壮丽瞬间。 去年初冬,我用镜头在巴音温都尔沙漠,记录过这样一群“追光人”,他们在荒原上修围栏、筑道路、打桩安装光伏支架与组件,架设一条条电力线路,建起一座发电站。为了项目早日并网发电抢进度,那段时间,三班人员轮流作业,守着白天的日光、顶着夜里的星光,机械的轰鸣声在沙漠里传得很远,连远处的狼嚎都被压了下去。 最难忘的,是11月初那场雪,下了整整两天,光伏场区的道路都被掩埋。我以为现场会停工,却见有人开着推土机等机械铲雪清理施工道路,现场作业人员棉服很快被雪打湿,在风里冻成“冰甲”。项目经理老周告诉我:“围栏得赶在开春前围起来,不然冬休期冰冻后,之前的活全白费。” 他们把姜茶灌在保温壶里,轮班进行作业,整理一段雪立一段围栏,虽冷却没人叫苦。硬是在冬休前完成二十多公里的围栏砌筑、安装,并把发电场区的几十公里道路铺平、压实。 春节后复工老周告诉我,沙地里的雪还没化透,就调集了更多的人和机械设备。特别是同事项目技术员李凡新婚不到半个月,就告别的妻子赶赴工地上,每天抱着北斗测绘仪器指挥施工,确保现场每根桩的位置都精准到毫米。整个现场,二十余台桩机在不同施工区域作业,人歇机不歇。夜里的沙地里,打桩机的灯光连成一片,像给沙漠缀了串珍珠。 等光伏支架立起来时,春风已到。可巴音温都尔的春,是最难熬的,风一刮就是七八级,黄沙裹着石子打在值班棚屋顶板上,“噼里啪啦”响得吓人。好在现场专设了预报员,风来之前半小时,就把作业人员撤到避风棚里。我很好奇,沙漠里极端风力时常达到十级以上,而那些光伏板虽被风吹得微微晃,却没吹倒一块。后来,小李告诉我,光伏安装仰角在四十度左右,既能接住最多的阳光,又能扛住最大的风沙。 到了四月,沙地荒原终于有了不一样的颜色。一群穿蓝布衫的牧民来了,他们在沙丘上、在光伏板下设置防沙草方格,播种牧草、四翅滨藜。蒙古族大姐萨仁说:“这草方格是‘锁沙甲’,能把流沙锁住,还能保存水分。” 她边说边把麦草踩进沙里,沙粒沾在她的裤脚上,却掩不住眼里的笑:“去年我在这做工,挣了一万多……” 现场光伏板像一把大伞,挡住正午的烈日,也减少水分蒸发,特别是光伏板下的蒸发量比露天少了三成,草种及幼苗成活率能达八成以上。刚开始,长出来的幼苗不高,叶子灰绿灰绿的还裹着一层细绒毛,风一吹,轻轻晃着,像在沙地上铺了一层绿毯。 沙漠里的六月,终于有了生机。发电场区周边的四翅滨藜已有半米高,还开了小花,淡紫色的,藏在绿叶间,不显眼,却透着韧劲。作业人员还在现场忙碌:敷设电缆,架设线路,安装箱变、逆变器等设备,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那一块块深蓝色光伏板,在这几万亩沙漠上,铺展出一大片“海洋”。 蓝天下,无人机在巡检,银色的机身掠过光伏矩阵,像一只鸟,翅膀下的摄像头不停巡察。操控无人机的运维人员说:“以前人工巡检,二十多公里的光伏区,要走一整天,现在无人机飞一圈不到两小时,哪里有故障,立刻就能看出来……”屏幕上,能看见每一块光伏板都干干净净,没有一粒沙粒。麦草方格里早已长出丛丛牧草,一枝枝花朵,引来蝴蝶在光伏板间飞舞。 远处,一回回电力线路把光伏场区转换出来的清洁电源汇集并入电网,输送到南方千家万户。运维人员说整个光伏场区,年发电量可达八点五亿千瓦时,一年能省二十五万吨标准煤,减少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这片沙漠上种了三百万棵树。 我想,这片沙海,一定会记得那些在寒夜里立围栏的人,记得那些在风沙里设置草方格的人,记得那些追着阳光铺设光伏板的人……而我,记下了这里从黄沙漫天到蓝板绿毯的变化、从生命禁区到生机盎然的蜕变。这里的每一块光伏板,都藏着阳光的重量;播种的每一株幼苗,都承载着绿色的梦想;每一个人的汗水,都在浇灌希望的花。 沙漠里的风还在吹,吹过蓝色的光伏矩阵,吹过绿色的草木,吹过牧民带着微笑的脸。我知道,这片“沙海蓝潮”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阳光会源源不断地化作清洁能源,流沙会变成沃土……这里会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