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风掠过宁东平原,将200兆瓦光伏矩阵的粼粼波光揉成一片蓝色的海。谁曾想,十年前这里还是风沙漫天的荒滩,如今却成了国家“西电东送”的绿色心脏。贵州电建人用智慧与汗水,在戈壁深处书写着光与绿的传奇。 “这地界儿,踩一脚都能陷半尺沙!”项目总工老李抚摸着光伏板下新生的草方格,眼里泛着光。当项目选址定在石槽村这片平均海拔1350米的荒漠时,连骆驼刺都难觅踪影。可这群“驭光者”偏要在这里种太阳——他们创新采用柔性支架技术,让光伏板像跳新疆舞的姑娘般轻盈舒展,既适应了沙漠地形的起伏,又为板下的沙打旺、花棒留出生长空间。 最妙的是那“双验收机制”。老李带领技术团队像给沙漠做CT,用激光点云技术给每个桩孔做“体检”,把塌孔返工率从12%降到0.5%。牧民老马笑着说:“现在光伏板替我们挡住了风沙,羊群都能在板下吃草了!” 在宁东光伏基地,连巡检都玩出了“黑科技”。无人机编队每天像蜜蜂采蜜般在光伏方阵间穿梭,毫米级扫描数据实时传回智慧管理系统。技术员小王调侃:“以前巡检要跑断腿,现在端着咖啡就能把300个方阵‘扫描’个遍。” 更绝的是那套“光伏电力自供电系统”。跟踪支架的驱动装置竟靠光伏板自己供电,每年省下的柴油成本够种2300棵乔木。牧民们给这些“会自己吃饭的支架”编了顺口溜:“光伏板,真能干,自己发电自己转,既省煤又减碳,绿树成荫看得见!” 这片蓝色海洋的能量,远超想象。单晶双面双玻组件像翡翠般透亮,转换效率突破20.58%。平单轴跟踪系统更是个“追光者”,让光伏板随着太阳跳起“华尔兹”,发电量蹭蹭往上涨。箱逆变一体机像个精明的管家,把占地面积压缩了50%,还集成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掌握200多个数据点。 数据会说话:项目投运两年,累计发电37亿千瓦时,相当于给地球省下110万吨标准煤。更妙的是“牧光互补”模式,让周边牧民家庭年收入多了3000元。村民老马家的羊群在光伏区悠然吃草,他逢人便说:“这光伏板,真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项目部不仅修了15公里牧道,还办起了“光伏学校”。40多位牧民兄弟学会了巡检、运维,成了“持证上岗”的光伏“管家”。回族姑娘小马穿着民族服饰在光伏区拍照时说:“以前躲风沙,现在晒幸福!” 新冠疫情期间,项目部化身“防疫指挥部”,核酸采样点设在工地,健康码动态监测系统实时护航,1200名工人实现零感染。牧民们自发组织“光伏护卫队”,帮着运建材、巡线路,“沙戈荒”上回荡着民族团结的欢歌。 站在光伏矩阵前,望着远处的牛羊群与光伏板共舞,人们突然醒悟:这哪里是荒漠?分明是一座“绿色能源宝库”。每一缕阳光都化作电能,照亮了城市的夜晚,也点亮了牧民的笑脸。 当电建人奔向新的远方,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光伏电站,更是一曲“沙戈荒”上的驭光行,唱响着“双碳”目标下的美好希望与未来。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