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赣鄱,只为八一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林佳琦 时间:2025-07-31 字体:[ ] 分享:

八一军旗,正从赣水的晨雾里缓缓升起。七月的南昌,风带着樟叶与硝烟交织的气息,像一支无形的号角,把整座城市吹得微微发烫。这日清晨,我与公司其他党员、团员一起列队于江西省图书馆前,脚步轻得像怕惊动历史——我们要在建军节前,提前赴一场与九十七年前那声枪响的约定。

图书馆的台阶被朝阳镀上一层古铜,像一段尚未冷却的炮管。拾级而上,建军雕塑广场豁然铺展:持枪的战士、吹号的号手、负重的挑夫……铜铸的群像沉默,却用目光向后来者行军礼。风掠过枪尖,发出细微的嗡鸣,仿佛替他们开口:向前,向前,向前。有人伸手触碰那冰凉的铜,指尖立刻被太阳烤得滚烫,像握住一支刚从硝烟里抽出的枪管。

穿过广场,微课堂的灯光柔和得像黎明前的篝火。主讲人翻开一本发黄的《红军日记》,纸页沙沙,像长征草鞋踏过雪山。他念到“子弹打光了,还有刺刀;刺刀卷刃了,还有骨头”时,声音轻得像怕惊动烈士的英灵,却重重砸在每个人的胸口。屏幕切至老照片:黄洋界的迫击炮、大渡河的索桥、上甘岭的坑道……时间在此折叠,而“听党指挥、作风优良”的誓言,从1927年的南昌城墙,一路回响到此刻的穹顶。

视听室的灯暗下来,只剩银幕的冷光。《井冈山》《大决战》《守岛人》的片段轮番闪现:井冈山的扁担挑起星辰,淮海战役的独轮车碾碎黑夜,开山岛的风浪拍打灯塔。黑暗里,呼吸声像潮水,一浪接一浪拍打着胸腔。当镜头定格在新时代战舰犁开的深蓝,有人悄悄攥紧拳头——那不是电影,是血脉的潮汐。

走出视听室,阳光重新倾泻。大厅里响起《十送红军》的旋律,先是钢琴,继而人声。三十多人围成半圆,合诵的声音起初轻颤,渐渐高昂:“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音符像一条红绸,把南昌起义的枪声、井冈山的翠竹、瑞金的红井、延安的宝塔,一一串联。猜红歌的环节里,当《游击队歌》的旋律刚蹦出前奏,所有人异口同声:“我们都是神枪手!”笑声与掌声撞上天花板,又落回每个人的眼底,亮晶晶的。

最后的球幕影院,穹顶化作360度的星河。我们仿佛站在瑞金叶坪的阅兵台上,看红军方阵踏过尘土;又仿佛置身延安窑洞,听毛主席用铅笔头在《论持久战》手稿上沙沙勾画。当镜头掠过西柏坡的春寒,掠过开国大典的礼炮,最终定格在新时代的蓝天——歼-20穿云而过,航母编队犁开深蓝,乡村振兴的稻田翻起金浪。风从银幕深处吹来,带着稻香与硝烟混合的气息,吹得眼眶发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建军”,从来不是历史课本上的章节,而是一条路,从江西的山岭出发,穿过九十七年的雨雪风霜,最终通向每个人心里那片叫“守护”的田野。

散场时,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有人在台阶上回头望,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出晚霞,像一面巨大的军旗。我们带着那枚火种下山,脚步比来时更稳。风掠过耳边,隐约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它不再是一首歌,而是一条路,从1927年的南昌城墙,通向更远的星辰大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