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获“新生”
来源:水电十五局 作者:杨森 时间:2025-10-12 字体:[ ] 分享:

车辆驶过磁湖大桥时,夕阳将波光粼粼的湖面染成金红色。这座见证黄石工业辉煌的桥梁,带着些许烟火气的青灰,不是偶然的视觉惊喜,而是城市更新者与岁月对话的笔触。

五年间,我的工程认知还停留在“与天地对话”的维度,计算坝体压实度与灌浆透水率的博弈,用土石坝筑起对抗自然伟力的防线。而今站在黄石山顶俯瞰,磁湖波光与西塞山影共同勾勒出生态画卷,让我读懂了中国水电十五局“建证美好”的深层内涵。

初遇东楚·地质里项目,指尖抚过居民楼外墙的粗粝纹理,突然想起水利工程里爆破岩石的轰鸣。同样是与石头对话,前者是征服地表的强硬,后者却是唤醒历史的细腻。

这里的施工图纸上,除了严谨的地质参数,还细心标注着“张大妈家窗沿高度”“李大爷休息时段”,甚至要精确到“避免在学生上学时段使用破碎锤”。

谈及与周围居民的相处,项目经理坦言:“起处因语言隔阂、居民不理解等困难确实相互造成很多困扰,我们彼此都经历了一段磨合期,后来通过主动倾听、建立多方沟通机制,加强文明施工,对合理诉求迅速响应,才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如今,这里的每一块老砖都承载着邻里故事,每一扇旧窗都映照着生活温度。

从地质里来到延安岭项目,又是另一番景象。站在高层远望,晚霞漫天,低区主体结构施工正忙,高区基础开挖有序推进。“这不只是建房,更像是在山麓边布下一盘大棋。”我不由对技术员感叹。

跟随区域负责人行走在逐步成型的235米延安岭运动公园步道上,边坡处刺槐与沙棘正以乡土植物的韧性扎根土中。与甘肃皇城狼毒花“根系扎进冻土”的宏大叙事不同。城市的生态修复更像一首细微处见生机的诗。站在山顶观景平台,眼前4900平方米的土地上高楼正起,山风拂过汗湿的脸庞,夹杂草木清香与机械轰鸣——原来城市更新,是让夯实的边坡重新生长出人与自然共处的根须。

我们沿黄石大道一路追逐夕阳,晚霞如金绸铺洒在吉雄KT楼的玻璃天窗上。这栋距黄石十四中仅500米的建筑,通过功能置换成为陪读家庭的精装公寓,让“教育配套”真正延伸为“生活共同体”。而不远处的老人大改造项目,则在9761.84平方米的改造中书写更温暖的民生篇章。

周末的老人大改造小院人流熙攘,“00后”“10后”年轻人正对祖辈讲述校园趣事,中年人提着大包小包为父母添置家用。这些画面,让我看见建筑背后真实流淌的生活。

站在山顶回望这场更新之旅,从土石坝的防线思维到生态廊道的共生理念,黄石以“留改建”的渐进式更新策略,既存续了“青铜古都”的工业记忆,又写下了“生态黄石”的未来期许。这场城市更新不仅让城市获得“新生”,更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终极意义。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延安岭即将封顶的2号楼,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们加固的历史街墙,早已不仅是建筑构件。它们是城市的集体记忆,是文明的传承纽带,更是一封写给我们时代的“城市情书”。

而我,也在这样的城市更新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