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语法
来源:山东电建三公司 作者:李敬雪 时间:2025-05-16 字体:[ ] 分享:

窗台上的绿萝又抽出了新芽。李老太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指轻轻触碰那嫩绿的叶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教女儿认字的光景。那时她总说:"看,这个’人’字,就像两条腿站着。"如今女儿在电话里说的都是她听不懂的词:KPI、元宇宙、区块链。

李老太的语法是独特的。她不说"我爱你",只说"多穿点";不表达"我想你",只说"冰箱里给你留了粽子"。这种语言体系里,主谓宾总是残缺的,定语状语却异常丰富。就像她腌了三十年的泡菜坛子,表面是层白霜,内里却酝酿着复杂的化学反应。

张教授正在整理母亲的遗物。在褪色的樟木箱底,他发现一沓用橡皮筋捆着的纸条:"记得带伞"、"汤在锅里"、"药吃过了"。这些纸条边缘已经发黄,却像考古现场的陶片,保存着某种古老文明的密码。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研究的甲骨文、楔形文字,竟都不及母亲这些潦草的便条难懂。

菜市场里,王婶正在挑拣西红柿。她总是选最硬的,因为儿子小时候说过喜欢脆的。其实儿子早已定居国外,上次视频时背景里的餐桌上明明摆着牛油果沙拉。但王婶的购物清单依然固执地使用着过去时态,仿佛时间永远停留在儿子中学时的某个夏天。

林医生的诊室来了位老太太。病历上写满医学术语,老太太却只反复说着:"我闺女工作忙,你别开太苦的药。"林医生忽然想起自己办公桌抽屉里那瓶维C——母亲生前每周都会打电话提醒他吃,现在瓶子里还剩一大半。

深夜的阳台上,陈编辑点起一支烟。母亲发来的六十秒语音方阵还晾在微信里,最后一条是:"算了,你忙吧。"这种让步状语从句,是母亲晚年开始掌握的新句型。他想起二十年前离家时,母亲往他行李箱塞了八罐自制辣酱,过安检时被全部没收。当时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分明是母亲试图突破语法限制的失败尝试。

老周在养老院的花园里修剪月季。他动作很慢,因为每一剪都要回忆起妻子生前照料这些花的样子。女儿上周送来智能盆栽,说能自动浇水施肥。老周把它放在床头,却依然每天亲自来侍弄这些老月季——有些语法需要代代相传,一旦中断就会永远失传。

这些母亲们使用的语言,没有虚拟语气,没有复杂从句。她们的词典里,"辛苦"是名词也是形容词,"没事"是肯定也是否定。这种语法不讲究修辞格律,却能让最简单的词汇在岁月里发酵出千般滋味。

天快亮时,李老太又摸了摸绿萝的新芽。这次她没忍住,给女儿发了条语音:"阳台上你小时候种的绿萝,抽新芽了。"说完自己先红了脸——活到七十八岁,她终究还是没学会这种语言里最难的时态:现在进行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