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爷爷的工具箱依然躺在储藏室角落,皮革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唯有箱盖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划痕依旧清晰可辨。每一道都记录着异国他乡的晨昏,见证着漂泊岁月里的艰辛与梦想。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基斯坦,他常蹲在变压器旁,粗糙的手指握着施工图纸,风卷着细沙掠过他的安全帽檐,掀起被汗水浸湿的工装领口。他说那里的夜格外漫长黑暗,直到电线在夜空中串起点点星光,化作照亮村庄的灯河时,连呼啸的风沙都变得温柔。 十年后,父亲接过了接力棒,开始用脚步丈量山区与荒野。他的脸庞像一张被阳光晒透的地图,那些经年累月曝晒的皮肤,在跨国风沙中磨砺成最坚韧的“绝缘层”。父亲的足迹踏在异国土地上,当一座座电塔拔地而起,从印度到埃及沙漠,再到印尼雨林,每一步都镌刻着电建人的智慧与坚守。 如今我拿起工具箱,爷爷的扳手锈在了1985年的巴基斯坦,路面积水倒映出我头顶戴着的安全帽,恍若他当年见过的恒河倒影。此刻我脚下的电厂工地,蒸腾着混凝土的热气,发电机组调试的嗡鸣顺着母线传来——我们三代人,都成了握紧时代电线的人。我想起了爷爷的相册里,那张已经褪色泛黄的老照片,却没能褪去巴基斯坦孩童合照时纯真的微笑,父亲的笔记本里夹着埃及工人手写的感谢卡。这些温暖的细节,让冷硬的电力工程有了人性的温度。每一张笑脸都是对光明建设者最好的礼赞。我突然明白,这箱子里装着的不只是工具,而是三代人用足迹熔铸的光明密码。当我拿起它,就像接通了跨越三十年的电流,父辈们铺设的电缆在我掌心继续通电,沿着血脉在新的土地上点亮星辰。 点亮星光不是孤勇者的浪漫,而是几代人用指纹在电线上刻下的接力印记。有些路注定要穿过黑暗,但紧握着电线的手,永远朝着亮的方向。 三代人的职业生涯,恰似串联起中国电力发展的壮丽史诗。三十年间,中国电力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惊人跨越:从电量短缺到全球之巅,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发电量最多的国家;电源结构不断优化,从火电独大到多能互补的绿色转型;电力装备从依赖进口到领先输出的产业逆袭。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上,中国技术点亮了三十多个国家的夜空,上千座海外光伏电站如星辰散布。我们不仅解决了十四亿中国人的用电需求,更为全球能源危机与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跨越山海的光明工程,正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源新篇章。 那些在相位差里校准的不仅是电流频率,更是对光明的执着守望;那些跨越时空并网的不只是输电线路,更是小家与大国同频共振的心跳。在交流电的相位差里,流淌着三代人的青春;在时空并网的瞬间,跃动着一个民族发展进取的光芒。而今,我正握紧这根传递光明的接力棒,在时代的浪潮里,将电建人的匠心编织成新的星河轨迹。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