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十一载电建奋斗记
来源:湖北工程公司 作者:梅丽红 时间:2025-07-08 字体:[ ] 分享:

时光荏苒,回望来路,我已在电力建设的广袤土地上跋涉了三十一个春秋。从十九岁那个怀揣憧憬踏入电建一线的青涩姑娘,到如今肩负项目创优重任的管理者,岗位在变,容颜在改,但那份扎根岗位、精益求精的初心,始终如电流般在我血脉中奔涌不息。我的故事,是万千电建人默默耕耘的缩影,是汗水、智慧与时代脉搏交织的平凡乐章。

接线班里的青春“绣花”功

我的电建生涯始于最基础的接线班。十九岁,初出茅庐,面对的不再是书本上的公式定理,而是盘根错节的线缆、冰冷庞大的配电柜和精密复杂的端子排。从学徒工到接线班班长、班组技术员,再到专责,这十年,是我用指尖“绣花”的岁月。

作为接线班长,带领一群同样年轻的伙伴,在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工地上,我们的“战场”往往是在逼仄的电缆沟、高耸的开关柜旁。一根根电缆,如同待梳理的神经脉络,颜色各异,粗细不同,走向千差万别。图纸是蓝图,手指是画笔。我深知,接线工作看似基础,却关乎整个电力系统的“神经末梢”,毫厘之差,轻则信号紊乱,重则酿成事故。于是“精准、可靠、美观”六字箴言,刻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多少个日夜,我们或跪或趴,在狭小的空间里,屏息凝神剥线、压接、排线、绑扎、标记……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无误。指尖被锋利的线缆划伤是常事,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带来的腰酸背痛更是家常便饭,但当我们看到自己亲手接好的线束,如同艺术品般整齐划一、标识清晰,与图纸严丝合缝,当设备一次送电成功,指示灯亮起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无言的骄傲。这十年,磨练了我的“手底功夫”,更锻造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我学会了在喧嚣的工地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线缆世界里找到清晰的逻辑。这份来自最基层的历练,如同大地般厚重,为我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指尖”到“笔尖”:技术投标中的无声较量

当命运的齿轮转动,我从一线接线“战场”转战到公司技术投标的前沿阵地。放下熟悉的钳子、螺丝刀,拿起厚厚的招标文件、复杂的工程图纸和沉重的责任。这十年,是从“指尖的精准”迈向“笔尖的较量”的蜕变。

技术投标,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每一次投标,都凝聚着公司的心血,关乎项目的成败、市场的份额。面对动辄几百页的招标文件、苛刻的技术参数要求、严密的评分标准,以及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压力如山。我的角色,是将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对设备性能的深刻理解、对工艺流程的娴熟掌握,转化为纸上精准、严谨、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方案和商务响应。

这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极度耐心和缜密思维的工作。多少个通宵达旦,与团队成员一起,逐字逐句研读标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反复推敲技术方案,寻找最优解;精确计算工程量、材料、人工,力求成本最优;精心组织文字,突出优势,规避风险。曾经接线时磨砺出的那份“匠心”,在标书编制中转化为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一个数据的偏差,一个措辞的模糊,都可能成为失分的致命点。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设备的选型论证,我们查阅了海量资料,咨询了多位专家,反复比较论证,最终拿出了一份让评标专家信服、也让竞争对手叹服的方案。当标书最终密封送出,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结果的期待,丝毫不亚于当年在工地上送电时的紧张与激动。这十年,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全局把控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精准表达能力。我深刻体会到,技术不仅是现场的操作,更是纸上无声却力透千钧的较量。一线积累的“筋骨之痛”,在这里升华为了支撑公司发展的“智慧之源”。

匠心传承,雕琢“金杯”之路

如今,我的岗位再次转换,投身于公司项目创优管理这片新的沃土。如果说一线接线是“筑基”,技术投标是“谋局”,那么创优管理则是“点睛”,是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升华阶段。

当我走进那些由我们参与技术标书赢得的项目现场,目睹宏伟的发电厂拔地而起,精密的设备有序运转,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那些图纸上的构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而我的新使命,是将这些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项目,打磨成行业标杆,捧回象征最高荣誉的“金杯”。

创优管理,绝非简单的锦上添花。它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审视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调试、运行的全过程。我们在一线积累的实操经验、在投标中锤炼的技术眼光,转化为精细化的管理流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的“火眼金睛”,需要前瞻性的规划、系统性的思维、持续改进的韧性和强大的协调沟通能力。

我深知创优的灵魂在于“匠心传承”,我常常深入项目现场,与年轻的技术员、施工员交流。当他们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遇到困惑或有所松懈时,我会分享当年在接线班的故事:如何为一个端子排接线的美观度反复练习,如何为排查一个隐蔽的接线错误彻夜不眠。那些带着汗水气息的“老经验”,往往能瞬间点醒他们,让他们明白“创优”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个细节的把控、每一次精益求精的操作中。看到年轻同事眼中重新燃起的认真光芒,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在工地上埋头苦干的自己。这份经验的传递,这种匠心的接力,是比奖杯本身更珍贵的财富。它让“创优”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基因,在公司血脉中流淌。

平凡岗位,不凡足迹

三十一年,从接线班的“经纬线缆”到技术投标的“纸间沙场”,再到创优管理的“雕琢金杯”,岗位在变,挑战在变,但贯穿始终的,是那份对专业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卓越的追求。我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炫目的光环,只有汗水的浸润和内心的充盈。

这三十一年,我何其有幸,将个人的成长深深融入公司发展的壮阔洪流。我的每一步足迹,都与祖国电力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同频共振。那些在工地上流淌的汗水,在灯光下熬过的长夜,在键盘上敲击的字,最终都化作了点亮万家灯火的电流,化作了推动公司前行的坚实力量。

五十一岁于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在线缆的经纬间,在数据的海洋里,在创优的征途上,我将继续秉持那份源自基层的匠心,以更加从容的姿态,为公司的辉煌明天,为中国电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奋斗的足迹,本身就是最美的勋章;匠心的坚守,终将照亮前行的远方。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