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之下
来源:上海电建 作者:李文仪 时间:2025-07-03 字体:[ ] 分享:

七年前,我十七岁。那年冬天,学校组织我们高二学生去南京研学两天。那是我第一次去南京,第一次亲眼见到这座曾听过无数次的“六朝古都”。

第一天,我们踏过中山陵那三百余级汉白玉台阶,漫步于氤氲着桂花糕香气的夫子庙,观赏了夜晚挂满红灯笼的秦淮河……一路上,大家笑着闹着,好不快哉!这座古城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将历史的沉香与市井的烟火,一并馈赠给每个来访的朝圣者。

第二日清晨,寒雾未散。当大巴车停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所有嬉笑骤然凝固。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场景仍令我历历在目,还未踏入馆区,一座巍峨的雕塑便如泣血般闯入视野。这座名为《家破人亡》的青铜雕像巍然矗立在纪念馆入口,12.13米的高度象征着那个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

雕塑刻画了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她枯瘦的身躯几近佝偻,却仍用最后的力量托举着早已冰冷的孩子;干裂的嘴唇大张着,仿佛要将这撕心裂肺的呐喊穿透时空;最令人心碎的是那双眼睛,浑浊的泪水中凝结着人类最极致的痛苦——那是对暴行的控诉,对命运的质问,更是一个民族永世不忘的创伤记忆。

但即使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她仍像一座丰碑般挺立。那不屈的姿态,是苦难浇铸的尊严,是绝望中迸发的生命力量,更是中华民族在血泪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当朝阳为青铜镀上血色时,我忽然懂得:有些记忆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丈量生命的高度。

随后,我们进入馆内参观。跨过那道沉重的门槛,馆内的光线骤然暗了下来。空气里飘浮着一种特殊的凉意,我们放轻脚步,仿佛怕惊醒长眠于此的三十万灵魂。

从前,红色历史于我,不过是教科书上几行凝练的概括,是纪念碑前程式化的鞠躬,是影视剧里被艺术化处理的烽火与呐喊。我知晓它的悲壮,却未曾触摸它的温度;我背诵它的意义,却未曾直面它的伤痕。直到站在那面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墙前,直到看见玻璃展柜里婴孩的虎头鞋与母亲的银簪,直到听见耳机里幸存者颤抖的证言……历史突然有了重量,压得人心脏生疼。

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革命先烈”四字的分量。那不是荣誉簿上的烫金称号,而是血与火淬炼出的信仰,是在至暗时刻仍高举火把的人,是以血肉为砖、以脊梁为柱,硬生生在废墟上垒出新长城的人。他们的信仰,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兑现的誓言——为这片土地,为这些人民,纵使前路荆棘,亦九死无悔!

走出纪念馆,门前的红旗随风飘扬。我驻足凝视许久,突然明白这飘扬的旗帜为何如此动人。它浸染着先烈的热血,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生在和平年代的幸福,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更是身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这一刻,我理解了“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含义。

这次的研学之旅,不仅让我深深沉醉于金陵城醇厚的古韵之中,更让红色的火种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三年后的五月,在鲜红的党旗下,我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些年来,我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了不少风景,但在游玩之余,我总会特意寻访那些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红色景点,如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馆、萍乡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长沙的橘子洲头、嘉兴的南湖革命纪念馆……透过那些泛黄的照片、珍贵的文物、详实的史料,我触摸到了那段痛苦、悲惨却又充满希望的峥嵘岁月,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七一之际,在红旗之下,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由衷感恩党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要继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