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每天清晨,我总在机器的轰鸣声与山风的呼啸声中清醒。看到工友们忙碌的身影,我仿佛又看到了在育苗棚中辛勤工作的父母。他们的身影与这片高原的风景重叠,让我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依然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温暖。 当昌波的雪线还在山巅徘徊,鸭绿江畔的蓝莓已在松针襁褓中苏醒。父亲掀开育苗棚薄膜的刹那,我总看见他睫毛凝着细碎的冰晶,如同蓝莓花萼上的晨露。那些被高原紫外线吻过的面庞,与故乡的蓝莓一样,在霜雪与烈日的淬炼中愈发深沉。母亲常说,蓝莓的根扎得越深,果实就越甜。我想,我们的工程也是如此,越是艰难,越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甘孜午后的阳光开始有了重量,晒得石头围墙暖烘烘的。当地村民在檐下晾晒着牦牛肉干,空气中弥漫着柏枝的香气。忽然想起母亲总在清明前后给蓝莓地铺松针,她说这是给土地穿“棉袄”。那些带着琥珀色泽的针叶层层叠叠,像极了项目部姐妹戴着安全帽在工地现场穿梭的背影。黄色工作服在灰色山体间跳跃,恰似蓝莓丛中翻飞的蝴蝶,为这片荒凉的高原增添了一抹生机。 高原的风总是带着刺骨的寒意,但我们的心却因共同的目标而温暖。项目部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为了这座水电站聚在一起,彼此扶持,共同克服困难。暮色降临,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天的进展和明天的计划。有人说起家乡的美食,有人谈起孩子的成长,笑声在高原的夜空中回荡。虽然远离家乡,但这份团结与坚持让我感到温暖,仿佛回到了那片蓝莓地,回到了父母精心照料的果园。 昨夜收到父亲寄来的蓝莓,盒底压着水电站的手绘草图。那些蓝色线条蜿蜒如故乡的垄沟,标注的海拔数字恰似蓝莓花柄上细密的绒毛。原来思念早已化作混凝土里的骨料,与钢筋一起浇灌成一个个隧道。每一根钢筋的铺设,每一方混凝土的浇筑,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正如家乡的蓝莓,经历了风霜雨雪,最终在阳光下绽放出最美的色彩。 项目部的窗台上摆着一盆绿萝,在高原稀薄的空气里倔强生长。它的叶片泛着与家乡土地相同的色泽,叶脉里流淌着鸭绿江的雾气。每当我给它浇水,总觉得那些水珠会顺着根系潜入地层,沿着输水隧洞的走向,在某个黎明浸润丹东的蓝莓垄沟。这盆绿萝仿佛成了我与家乡之间的纽带,提醒着我,无论走得多远,根始终在那里。 在这片高原上,我们不仅是在建设一座水电站,更是在书写一段属于我们的奋斗史。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坚持,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当工程完工的那一天,我相信,这片土地会像家乡的蓝莓地一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我们,也将在这片高原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