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里的别样“中秋月圆”
来源:电建新能源公司 作者:黎泰雯 时间:2025-10-09 字体:[ ] 分享:

别人过节的方向是 “回家”,是行李箱滚轮划过车站地砖的清脆声响,是推开家门时父母递来的热汤;而我们的方向,是“回场——是越野车驶过防潮堤时溅起的细碎浪花,是朝着海平面上那排银白色风机不断靠近的坚定轨迹。回到这片远离城市霓虹、只有风与大海为伴的地方,以坚守为笔,在渤海湾的中秋画卷上,写下属于风电人的独特注脚。

双节期间的电建新能源公司天津滨海南港海上风电场,少了平日工程车穿梭的喧嚣,海风掠过塔筒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大海在轻声诉说着岁月的宁静。然而,这种表面的平静并未让运维团队有丝毫松懈,对设备的巡检与维护工作依旧像钟表齿轮般精准运转。海上作业“看天吃饭”,中秋前后的晴朗天气与微弱风力,是大自然馈赠的“黄金窗口期”,所有维护人员都攥着一股劲:登塔检查、更换部件、数据调试,每一个步骤都要争分夺秒,却又容不得半点马虎。毕竟,这些矗立在海中的 “大风车”,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光明期待。

风机维护是我们每日雷打不动的例行工作,却在中秋这天多了几分特殊的意义。当穿着厚重安全服的身影顺着爬梯登上90多米高的风机,抵达机舱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治愈——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渤海湾,远处的天津港灯火若隐若现,海风带着海水的咸涩拂过脸颊,仿佛伸手就能触碰到天边的云。有着十年运维经验的郝工,熟练地打开控制柜检查线路,时不时轻拍着风机的金属外壳,语气就像和老友聊天:“老伙计,今天可是中秋,得好好给你做个‘全身检查’,保养到位了,咱们才能继续稳稳地转,给老百姓多送点电啊!” 他的话语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满是对设备的熟悉与珍视,那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沉淀下来的如同亲人般的情感。

夕阳渐渐沉入海平面,将天空染成温柔的橘红色,夜幕也随之缓缓降临。没过多久,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像是被大海轻轻托举到空中,清辉如水般洒在海面,也洒在静静旋转的巨型风叶上。叶片转动时,月光在金属表面流转,勾勒出一幅充满未来感的壮美画卷——银白色的塔筒与银色的月光交相辉映,叶片划过夜空的轨迹,像是在书写着无声的诗篇。

此时的风电场食堂里,早已飘起了饭菜的香气。厨师老李特意加了几道硬菜:红烧带鱼、油焖大虾,都是大家爱吃的海味,还有一碟碟码得整齐的月饼,莲蓉、五仁、豆沙,甜香扑鼻,满满都是 “家” 的味道。虽然不能与远方的家人围坐一桌,但风电场这个临时的“大家庭”却丝毫不减温情。大家围坐在餐桌旁,有人给家里拨通了视频电话,镜头先是对准桌上的饭菜,笑着说 “你看我们中秋伙食多好”,接着又缓缓转向窗外:“快来看看,这就是我每天守护的‘大风车’,今晚的月亮特别圆,照在风机上可好看了!” 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稚嫩的声音:“爸爸,风车转得快不快?它能把月亮转下来吗?” 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笑声与海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驱散了所有的思乡之情。

有人说,这里的月亮似乎比城里的更加硕大、明亮。或许是因为没有高楼的遮挡,或许是因为心中多了份坚守的澄澈——它静静地凝视着这片海域上十几台屹立的风机,也温柔地照亮了我们这些海的“捕风者”。我们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戴着磨出痕迹的安全帽,日复一日地与风对话、与海相伴,用双手检查每一颗螺丝,用双眼紧盯每一组数据,用责任守护着每一缕掠过海面的风,也用担当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传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点亮每一盏等待团圆的灯。

当万家灯火点亮城市的夜空,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畅谈家常时,我们的“大风车”正迎着海风,用旋转的叶片在空中画着一个又一个 “圆”。这圆,是风机运转的轨迹,是运维日志上工整的记录,是我们风电人用特有的方式,守护千家万户团圆的“光明之圆”。那划过天际的银白色弧线,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藏着最真挚的心意——它是我们写给祖国的,最无声也最深情的中秋祝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