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希望还能有吸取教训进而改正的机会……” 摇晃的视频里山洪奔涌而下,黄文秀发出了生前最后一条消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牵挂的仍是百坭村的未来。《大山的女儿》片尾曲还在耳边萦绕,我终究没能忍住,泪流满面,视线早已模糊。黄文秀的故事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我透不过气。我疯狂地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她的名字,仿佛这样就能离她更近一些,更能记得这个照亮百坭村的姑娘。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曾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我找到了以黄文秀真实事迹为蓝本的作品《青春之光》,该作品已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教材中。当我拿到教材逐字逐句阅读时,内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那份沉甸甸的感动与震撼,久久不能散去。这些文字不仅记录着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初心,更折射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这个词,对我来说似乎有点久远、陌生。我以为,青春是属于刚完成高考的那批人,他们是如此的年轻朝气;青春是属于身处未来起点站的那批人,他们是如此的昂扬热烈;青春是属于那些即将要出发的人,他们可以拥有如此多的美好可能。那年,我志气昂扬的走出高考的大门,暗自许诺:定要用十二年寒窗所得,在更广阔的人生试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那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天起,“共产党员”不再只是一个称号,而是鞭策我永葆初心、服务社会的永恒誓言;那年,我带着忐忑与期待推开公司大门,学生证悄然换成了工牌。我怀抱梦想和希望,准备在这个平台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职场的路途中不断发光发热,誓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江水人。时光的尘埃轻轻覆盖,为曾经的意气风发蒙上一层朦胧的滤镜。那些曾经鲜活的记忆,在时间的洗礼下渐渐褪色。如今,站在人生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轴上,没有十八岁的渺茫,没有青春的懵懂,没有年轻的肆意。 “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驻村满一年那天,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黄文秀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这长征没有风雪载途的夹金山,没有不见人烟的大草地,有的只是百坭村的一条条崎岖山路”。 而我的长征,也曾在这平凡的生活里迷失方向——在细碎繁杂的文件材料里萌生退意,在深夜加班的孤灯下几近崩溃,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日渐消磨了斗志。那些看似永无止境的工作日常,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让我的热情与坚持在不知不觉间被消解。我在细小的工作失误中自责过,在加班加点的办公室大哭过,在日复一日没有尽头的日子里徘徊犹豫过。每一次想要放弃的瞬间,都像极了长征路上疲惫不堪的战士,望着看不到尽头的路途踌躇不前。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扶贫日志里记录着她在漫漫征途中,面对重重困难时永不言弃的铮铮誓言。她在告诉我,永远记得“为什么出发”,就永远在路上。当她的生命定格在30岁的春天,山间公路成为永不消失的青春坐标。 幸运的是,我仍旧拥有“吸取教训进而改正的机会。”今天的我无需像黄文秀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我还可以在领导的悉心指导中精进业务,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经验,在点滴进步的获得中积累自信,在公司发展的浪潮里实现蜕变。正如黄文秀将青春融入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我也可以把“小我”的成长与“大我”的发展紧密相连,让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公司前进的步伐同频共振,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完成属于我的使命与担当。 她的青春像山间的野百合,不争艳却芬芳了整片山谷。或许,在这场还未取得胜利的长征中,我并非独行者。千千万万个“他们”,同样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跋涉。合上书本,黄文秀的形象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初来时心怀忐忑,担心自己的勇气不足,离去时匆忙无畏,将最美好的年华留给了这片土地。”在缅怀黄文秀同志逝世六周年的日子里,她的故事早已成为了我们漫长的里程上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