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家国同庆、月满中秋的双节期间,我收到延安宝塔山±800千伏换流站项目同事发来“我与月亮同框”的主题照片。看着这帧“人与月”的画面,心里瞬间被感动填满。当城市里万家灯火、家人围坐赏月时,这群建设者却主动留在一线,把对家人的牵挂藏进心里,用脚步丈量工程进度,用双手搭建能源通道。他们与月亮的“同框”,从来不是简单的节日纪念,而是用坚守写下的责任答卷,也让这个双节多了一份特别的温暖与力量。 记得去年国庆节后,公司首批建设者进驻宝塔山换流站工地,参与国家重点项目陕北至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当看到项目名称与延安“宝塔山”同名时,我内心瞬间涌起强烈的澎湃感,只因年少时起就向往这座镌刻红色印记的城市。 年少时,从课本中读到《杨家岭的早晨》,我才知道中国的圣地延安。后来又陆续从更多课文中读到“宝塔山”“南泥湾”等更多关于革命摇篮的故事,从此,延安成了我最想去的地方。 第一次北上延安,是在2018年国庆,本来我已在出游的路上,忽逢文友骆老师发来邀约,那份意外的相请,恰好叩中我心底对延安的惦念。于是,一行人当即更改行程,循着这份邀约半路转道,朝那座朝思暮想的城奔赴而去。 在骆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浏览了宝塔山。山顶那座始建于唐代的九层宝塔灰砖通体,八角造型庄重肃穆。第一层有一入一出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着“高超碧落”“俯视红尘”,仔细想来倒也挺和谐。站在塔下放眼望去,满山苍翠簇拥,映着蓝天白云气势盎然。山脚延河水滚滚穿城而过,整个延安城风貌一览无余。 随后,我们又去了“烽火台”,扶墙垛远眺,眼前似有狼烟袅袅升起,耳畔仿佛回荡起急促的号角,裹挟战马的嘶鸣、士兵的呐喊,将那一段段烽火连天的边塞岁月拉到近前,一股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瞬间漫过心头。 顺着烽火台的余韵,我们登上范仲淹驻守延安时修建的摘星楼,与远处的宝塔山遥遥相望,像一对跨越千年的知己,默默诉说着这片热土的故事。这也不禁让我想起范仲淹等一大批文人,在国家与民族的危急时刻,将“家国”二字刻进骨髓,护家国于飘摇。 而这份“临危受命、以身许国”的赤诚,恰与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坚守与担当一脉相承。他们在窑洞里研讨真理,在田埂上倾听民声,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融进每一粒“自力更生”产出的粮食里,刻进每一次对敌斗争的冲锋中,一如千年前的文人志士那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热血与坚守,为中国革命闯出一条光明之路。 因后续行程很紧,只在延安匆匆住了一晚,便带着未尽的意绪离开,心底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却分毫未减。也正是这份真切的触动,让我明白贺敬之先生笔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句里有藏不住的思念与深情。 未曾想到时隔多年后,我的目光会再聚焦延安。在宝塔山换流站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们正紧锣密鼓地工作着。他们精心策划,统筹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周密部署和严格把控。750千伏交流滤波器场构架、雷线塔、设备支架……这些看似冰冷的建筑构件,在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形,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连接陕北与安徽的“桥梁”,让宝塔山的精神光芒,随着银线里的电流,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那天下午三时许,我站在一处小山坡上拍摄换流站全景时,一个五十来岁的羊倌在我身后问道:“你们在这里建这么大的工程,会不会影响当地村民的生活,破坏这里的风景?” “不会,我们在这里建设的宝塔山换流站,将汇集陕北地区的煤电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线路,每年可向安徽输送超360亿千瓦时的电量……” 我指着远处的特高压线路告诉他,这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部署的重点工程,于陕西省而言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民生工程、绿色工程。项目建成后能把陕北、延安的“风光”,转换成清洁能源,变成安徽、长三角的万家灯火,能让无数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宝塔山,这座文化之山、信仰之山、精神之山,见证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承载未来的希望与梦想。从抗战时期的军民大生产到新时代的特高压工程建设,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