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风场迎风记
来源:电建港航公司 作者:孟晓文 许麟利 摄影:陈伟 时间:2025-10-15 字体:[ ] 分享:

2025年9月7日,南海那片熟悉的蓝刚刚恢复平静,我随第一批人员返回“电建志高”号,着手风后复工复产。层层安全交底、细致风后检查,一切稳妥后,“电建志高”与“电建志远”再度启航,机器轰鸣重新回荡在青洲风场的海面上。

十天后,9月17日下午三点,我照常在“电建志高”上巡查。基础沉桩作业平稳推进,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甲板上,施工进度已超前,一切井然有序。然而这份节奏,被一份紧急防台通知打破——热带低压正逼近,须在18日12时前完成全部人员撤离。

时间突然变得紧迫。两船距最近陆地60海里,载有204人,交通船单程就需要7小时,留给我们的只有21个小时。值班领导立即召集部署,我们迅速梳理收尾环节:工具归位、设备固定、甲板加固、人员编组……每一项任务都明确责任人与时限,整个过程忙而不乱。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随着台风临近,海况恶化,原本顺利的钢管桩沉桩作业风险陡增。时间不允许我们按部就班,为确保人员安全,我们果断决定:将主钩上的液压锤和副钩上的送桩器直接收回甲板,立即撤离。在波涛摇晃中,设备回收异常艰难,但全员配合默契,最终安全快速地完成了这项关键任务。

20时,“电建志高”收尾起锚,开始全速驶向锚地。与此同时,我们在风场严重不足的海上交通资源中全力协调,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凌晨确定由高速船协助撤离。9月18日上午6时,180人安全撤离,78人妥善安置。随后通过各级单位多次核查,海上人员撤离任务圆满完成。

9月23日13时,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同事们前往安置点。海陵岛天气晴朗,却闷热得反常,无风的凝滞感包裹着四周——这是超强台风“桦加沙”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24日凌晨,风渐渐起来。到下午4点,我站在阳台望去,晴朗的天空渐渐模糊,很快就像一块黑布遮盖海面。雨点斜打在脸上,很快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海浪掀起三米多高。我关紧门窗,外面椰子树扭曲成怪异弧度,广告牌摇摇欲坠。

18时,风力达到最强的13级。狂风呼啸中,为防电梯断电,我们改走楼梯。回到房间时,阳台窗已被雨水敲打得模糊不清,缝隙间不断渗水,地面积水渐多。隔壁房间情况更糟,雨水已漫出房门浸湿走廊。我们立即协调酒店用布草堵缝,尽力阻挡雨水入侵。

20时,伴随一声闷响,酒店突然断电。为保障安全,我们通知所有人到一楼大厅集合,启用应急发电机解决用餐,值班人员24小时关注台风动态。窗外台风仍在咆哮,但大堂里手机灯光照亮彼此坚定的面容——我们知道,只要并肩作战,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三小时后,风雨渐小,灯光重新亮起,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25日凌晨五点,台风强度明显减弱,雨丝细密地落在窗沿。站在窗边看着渐亮的天色,我深深体会到:所谓安稳度汛,从来不是靠运气。它是60海里外抢收设备时的默契,是24小时值班表上的细致记录,是断水断电时递来的一瓶水、一块面包,是每个人把“我”变成“我们”的坚守。

“桦加沙”过去了,使命仍在继续。清晨,我们立即投入海陵岛抢险救灾。倾倒的树木、堵塞的道路……我们清理断枝落叶,搬运倒木,为市政救灾清出一条“希望之路”。风灾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灾后救援则强化了我们的责任感。

完成抢险后,我们立即转向复工复产:清理办公室积水,整理破损物料,评估采购船舶所需物资。得益于台风前的精准部署和船舶的优异性能,两型船舶在超强台风中实现零损失,并以最快速度恢复施工。

回望这段经历,从应急响应到人员撤离,从安置防护到灾后重建,每一步周密筹备,都是我们迎战“桦加沙”的底气。这份“有备而战”的清醒与务实,让我们不仅平安度过风灾,更以扎实行动,为这片海域的防台工作写下了自己的注脚。

“桦加沙”过境后“电建志远”投入作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