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为巴拉水电站引水隧洞项目的宣传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既要负责工程建设的协调推进,也要肩负起对外传递工程价值、对内凝聚建设力量的宣传任务,时常有内外“交困”,宣传工作不得其法之感。 直到我参加了新闻宣传培训班,3天的系统学习犹如一场“融媒及时雨”,打开了我对“工程宣传价值”的全新思考——它不仅是技术工具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与叙事视角的深度重塑。 从“数据搬运”到“价值翻译” 培训中,“AI技术赋能新闻生产”课程带来的冲击,首当其冲是对“宣传内容本质”的再理解。 以往撰写工程稿件,习惯堆砌掘进数据、技术参数,却忽略了这些专业术语背后的传播壁垒。当看到DeepSeek模型通过“5W1H”框架将复杂的施工流程转化为“建设者如何攻克硬岩掘进难题”的故事化表达,我突然意识到:水电工程宣传的核心,是将“工程语言”翻译为“大众语言”,让专业价值可感可知。 这种认知转变在“安全施工宣传”中尤为明显。过去制作安全手册,往往是条文罗列,效果平平。如今借鉴“情景化传播”理念,我们可以尝试用AI生成安全事故模拟动画,结合一线工人的亲身经历,将“安全帽佩戴规范”转化为“老张的一次安全巡检日记”,让抽象的安全规则变成有温度的故事。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以受众为中心”传播理念的落地。 在“有限资源”中寻找传播破局点 “有限资源下的传播力提升”的理念为基层宣传团队破解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作为综合部管理者,我常因“拍摄设备不足、专业人员短缺”而苦恼,培训中的“轻量化融媒策略”让我豁然开朗:手机摄影技巧、跨部门协作等方法,正是盘活现有资源的关键。比如,在即将到来的“隧洞完工”节点宣传中,我们可以不依赖专业团队,而是发动各班组用手机拍摄“我的工作瞬间”:灌浆班组记录导管拼接的指尖细节,钢筋组捕捉捆扎钢筋的认真眼神,后勤组抓拍深夜食堂的温暖场景。这些碎片化素材通过“短视频矩阵+工人原声配音”的形式组合传播,既展现了工程建设的多元视角,又拉近了与受众的情感距离。 这种“人人都是宣传员”的理念,让宣传工作从“少数人的任务”变成“全员参与的集体记忆构建”。 用“人文视角”赋予工程影像灵魂 《摄影基础理论》与《视频拍摄与剪辑指南》的实操课程,教会我用“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工程场景。 以往拍摄隧洞,镜头常聚焦机械与钢筋,这次培训后,我开始注意到安全帽下工人的眼睛——当运用“三分法构图”将焊花飞溅的背景虚化,让焊工的侧脸占据画面黄金分割点;当通过“低角度仰拍”展现脚手架上工人与天空的剪影,这些充满人性温度的画面,比任何工程数据都更有感染力。 在短视频剪辑中,“情感优先于节奏”的原则让我反思:过分追求“酷炫转场、快节奏剪辑”丢失了工程建设的厚重感。现在可以尝试用“慢镜头+环境音”呈现隧洞灌浆作业:机泵轰鸣的背景音中,工人蹲下身调试阀门的细节被放大,水珠从安全帽檐滴落的瞬间定格——这种“去技巧化”的真实记录,反而让观者感受到工程建设的艰辛与神圣。 重构“连接者”宣传工作角色 培训让我对“宣传职能”有了更高维度的思考:它不仅是对外发声,更是连接工程建设与企业价值的桥梁。 AI工具的应用,让团队从繁琐的素材整理中解放,得以聚焦“如何通过宣传凝聚团队共识”;融媒体策划的学习,促使我们将宣传计划与工程节点深度绑定,让每一次传播都成为提升团队士气的契机;而视听语言的精进,更让我们有能力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奋斗史诗”。 接下来,我们计划搭建“巴拉水电故事库”,收录一线工人的口述史、整理关键节点的影像档案、技术突破的幕后故事,用融媒手段让这些素材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同时,推动“宣传能力下沉”,组织管理人员宣传培训,将手机摄影、短视频剪辑等技巧转化为一线人员的技能,让工程现场的每一个感动瞬间,都能通过最鲜活的视角传递出去。 这次培训如同一次“融媒思维启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短视频崛起、AI技术普及的时代,工程宣传早已超越了“宣传稿撰写、工作照拍摄”的传统范畴。宣传工作的真谛,就如同在这冰冷的混凝土中浇筑人文的钢筋,是需要以用户思维为起点,以技术工具为翅膀,以人文情怀为内核的系统工程。 作为水电建设的参与者与记录者,我们既要扎根工程现场,更要抬头看路,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寻找传播的最优解。技术为翼,内容为舟,每一个水电工程的故事,都能成为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