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自西安出发时,碑林的秋风还缠绕着千年石鼓的纹路,曲江池的残荷仍擎着盛唐的露水。我怀揣着这般诗意的秋思,乘高铁出潼关、渡黄河,一路向北。当窗外的景致由八水环绕的雍容转为燕赵大地的开阔,此行的目的地——雄安调蓄库项目,已在不远处展开它恢弘的画卷。 这里的秋色与长安殊异。没有曲径通幽的婉约,唯有天地初开的浩然。湛蓝的天幕如洗过般明净,阳光为广袤平原镀上浅金。太行余脉在远处绵延,仿佛巨兽俯卧,秋日的山林正举行一场盛大的色彩庆典——柿树的橙红、枫树的猩艳、黄栌的赭黄、火炬树的绛紫,与苍松的墨绿交织成瑰丽的挂毯,从山巅奔泻而下。 在这幅自然杰作之下,水电铁军参与建设的痕迹正扎根生长。施工现场宛如露天音乐厅,奏响着建设的交响曲:挖掘机的钢臂在土地上勾勒深痕,载重卡车的轰鸣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山风与机械声共鸣,秋叶与钢筋共舞,构成动与静、自然与人工的壮美和弦。 漫步山林,偶然在工棚区遇见一群正在小憩的建设者。年轻小伙低头盯着手机,脸上还带着校园刚出来的稚气;老师傅们捧着结满茶垢的保温杯,静静望向远山,仿佛要把一身的疲惫,都揉进这片秋光里。他们工装上的泥渍,恰似这幅秋日长卷最深刻的注脚——那斑斓山色是自然挥洒的画卷,而即将泽被万代的调蓄库,却是这些肩膀一锹一铲铸就的丰碑。 “看我们这‘后花园’不错吧?”一位操着保定口音的老师傅笑着指向五彩山林,“等水库建成了,这景致还能更美。”他说话时,眼角皱纹里还沾着水泥灰。我忽然领悟:那些冰冷的设计图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带着体温的耕耘,才让我们有了默默汇聚,推动改变的力量。 暮色渐浓时,西山化作一块巨大的暖色烙铁。工地灯火次第亮起,如大地上生长的银河,与天际初星遥相呼应。站在苍茫暮色里,我听见了两种伟大的声音:一种是太行山千年不变的秋声,一种是人们为美好生活拼搏的号子。前者吟唱着时间的诗意,后者宣告着创造的伟力。 调蓄库项目,在雄安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格外动人的光彩。它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工程,更是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挥洒的青春。那穿梭在工地的身影,那彻夜不息的灯火,都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离了工地,回首但见灯火如练,将天地缝合得那般圆满。我带来的那缕长安秋思,此刻已融进太行山的月色,变得沉甸甸的——原来最美的秋光,不在唐诗宋词的平仄里,而在这些建设者沾满尘土的指缝间,在机械轰鸣唤醒的晨曦里,在人与自然的每一次对话与交响中。 这太行山下的秋天,因了一泓即将北去的清水,因了这些默默耕耘的电建人,终将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动人的丰饶印记。 |
|||||
|
【打印】
【关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