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律之绳系青春之帆——《纪律的温度》读书心得
来源:电建基金公司 作者:王越 时间:2025-07-09 字体:[ ] 分享:

作为电建基金公司一名青年党员,在电建基金公司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的背景下,在参与“党纪青年说”活动的契机下,研读《纪律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纪律”二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纪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初心的火炬,是饱含着温暖力量的准则,是藏在细节里的“守护网”,是业务人最踏实的“安全绳”。

《纪律的温度》中,36个廉政微故事如同一面面明镜,映照出纪律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具象化形态,将纪律的刚性与温度织进真实的生活肌理。康副县长在质疑声中锚定“真落实”,用田埂上的调研脚印、群众满意度替代台账厚度,让“钉钉子精神”在基层治理中生根;冯老三这个曾被视作“榆木疙瘩”的干部,以暴雨夜带病巡查的泥水笔记本翻转命运,用质朴坚守诠释“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逻辑;《时光逆旅》里的都如海在穿越中目睹贪腐者从一条烟开始堕落的轨迹,终于明白“每个错误选择都是多米诺骨牌”,时光无法倒流的警示穿透奇幻设定直抵人心;《写给母亲的信》更以狱中忏悔的锥心之痛,让“后悔”二字浸满泪水—它并非无用,只是悔之晚矣的重量,压得人再难直腰。这些故事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纪律的双重质地:它既是对“不作为”“假作为”的刚性约束,也是对“真抓实干者”的温柔托举;既是悬在贪腐者头顶的利剑,也是普通人脚边的“护身符”。

规矩从不是高不可攀的大道理,而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微防线”。书中那些“候车室蹭空调”“食堂多打一勺菜”的日常细节,那些“公厕卫生纸顺手牵羊”“改窗口撤脚凳”的隐性失范,都在无声诉说:腐败的蚁穴往往始于最微小的松懈。《凉州刺史与巡按》里“酒量比拼”背后的权钱交易,《鳄鱼大姐评优》中“不加班=高效”的荒诞逻辑,更将“微权力”的失范放大成镜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错往往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常常萌发于最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因此,“微”与“小”从不是放任的借口,反而是廉洁处事的第一道关卡:守住一次“顺手牵羊”的冲动,抵住一句“变通一下”的诱惑,把“小节”当“大德”守,方能在岁月流转中护持住内心的澄明。这些故事或许没有宏大叙事,却用最贴近生活的温度,教会我们:纪律不是束缚,而是守护。

作为中央企业的青年员工,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国有资产的安全,纪律的“温度”更体现在对职业底线的守护上,我们既要懂金融市场的“规则”,更要守共产党人的“纪律”。通过本次研读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纪律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我们将书中的道理转化为“做每一件事时的清醒”、“说每一句话时的严谨”。站在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的角度,我深刻认识到:纪律是约束,更是成长的阶梯;纪律是规范,更是文化的传承;纪律是责任,更是担当的体现,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应将纪律意识融入血脉、化为行动,在坚守中感悟成长的力量,在担当中共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把书中的感悟化作行动,让它成为职业道路上的“纪律指南”,在项目推进时多自查一遍“是否合法合规”,在自我要求中多划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青春的风帆要行稳致远,必须用纪律之绳牢牢系住;而我们这一代青年党员的责任,就是让纪律的温度,在奋斗的岁月里持续传递,在“服务电建战略落地、服务成员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书写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事业、无愧于人生的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