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半年有余未回乡,清明小长假,专程驱车回乡看望父母。父母亲都是年过九旬之人,一直居住在太行山深处滹沱河畔的村里。父亲母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结婚到今年,已共同生活73年,住在村里祖传的三进四合院,俩人相濡以沫,相互搀扶,生活自理。 抗日战争时期,我家的老院落曾经有5年时间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交通机要处所在,这里一直流传着红色故事。父亲退休回乡后,开发老院子搞旅游,把老院子打造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几乎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也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院校的人员,专程到我家院子参观,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每当这时,父亲总是热情接待,主动当起讲解员,讲过去,忆历史,乐此不疲,因此家里正屋墙上挂满了有关单位赠送的红色锦旗。 父亲花费数年写了近30万字《人生风雨八十年》一书,几次翻印,免费赠送亲友游客。这两年又执着地在村里栽观赏树,在村口路边自费栽了数十棵雪松,如今长势喜人,一片郁郁葱葱。母亲每天收拾三个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栽了各种各样的花,夏秋季节,院落里繁华似锦。老俩口生活有序,怡然自得。 父亲年幼丧父,跟随自己爷爷奶奶生活长大。土地改革之前,家有20余亩薄田,祖上留存一座三进四合院,也算是村里大户,土改时我家成份被定为中农。父亲从小经历战乱,他好学上进,酷爱读书,独自外出求学,成为村里最早走出来的读书人。当年为了家里增人添丁,曾祖父早早为父亲订下婚事,父亲刚刚17虚岁,便与母亲拜堂成亲,父母的婚事靠的是媒妁之言,结婚前没有见过面。 父亲1956年参加工作,1962年按照国家政策下放回乡务农,后落实政策又重新参加工作,在教师岗位工作30多年,曾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嘉奖,退休后回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把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养大,要求子女诚信做人,认真读书,报效国家。子女一个个走出山区,父母付出了巨大辛劳。如今空旷的院落只留下两个老人,他们就像一棵参天大树的主干,子女是枝叶。现在全家子辈、孙辈,曾孙辈,四世传承,已超过40人,分散在十几个省市,还有几个在国外,家人聚齐已经很不容易了。 由于工作忙碌,我在家只住了一天。父母尽管已经是耄耋之年,仍然把我当成孩子,为我炖肉做饭,炸油糕,铺床叠被,家务事不让我动手。清晨父亲带我参观了他栽种的雪松和小菜园,祭拜了祖坟。我要出发了,父母牵手搀扶着,送我到村口,一直看着我离开。我回头望去,他们清瘦的身影,坚毅而高大。此时此刻,青山巍巍,春光正好,我的眼睛湿润了。 返回的路上,我的脑子里浮现着家里墙上玻璃镜框中的老照片,想到年轻时的父亲英俊潇洒和母亲青春俏丽。如今他们都是身躯佝偻,脚步蹒跚,已进入岁暮残年。唯愿他们健康长寿,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