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童年记忆里的风车,总蒙着一层温柔的柔光。每当车驶过郊外的风电场,我总会紧紧贴在车窗上痴痴凝望——湛蓝天空下,银白色的风车如同巨人拔地而起,巨大的扇叶轻盈地旋转,仿佛下一秒就要擦破流云。夕阳西下时,它们被镀上灿烂的金边,像一群沉默而坚定的旷野守护者。那时我笃定,这是工业与自然最浪漫的拥抱,心中满是对“追风”的诗意向往。 直到真正成为新能源行业的一员,那层浪漫的滤镜才在现实的淬炼中锻造成钢。我终于明白,风车悠然转动的每一圈,背后都藏着“守护者”们浸透在细节里的汗水与坚守。 日常检修是一场与自然的直接博弈。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包在碎石路上徒步几公里是家常便饭。寒冬腊月,零下十度的冷风像小刀一样刮在脸上,戴着三层手套的手指仍会冻得发僵,却必须在冰冷的螺栓上拧出毫厘不差的力度;盛夏时节,百米高的塔筒内部变成了蒸笼,攀爬时汗水不断砸在铁梯上溅起细雾,工装在“湿透-晒干”的循环中结出斑驳的盐霜。设备报警从不论时间,记得一次凌晨三点暴雨如注,我们打着手电筒,光柱劈开黑夜紧急排查故障,直到扇叶重新开始平稳转动,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更磨人的是节假日的思念。春节、中秋,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圆和旅行中时,我们的排班表上永远写着“值守”二字。去年除夕,我和同事刚咬开速冻饺子,控制室的警报就划破了宁静。窗外鞭炮连天,炸成一片红色的海洋,妈妈发来视频问“吃上啥好吃的了?想不想家?”,我攥着手机哽咽道:“想,但这儿离不开人。”挂了电话,我和同事相视一笑,目光又迅速落回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万家团圆的夜晚,半点松懈都是不允许的。 然而,所有的疲惫和付出,都在望见远方亮起的万家灯火时,悄然酿成了甘醴。站在楼顶远眺,小镇居民楼里弥漫着温暖的光晕,商业街的霓虹在雨幕中温柔晕染,就连远山坳里的村落也透出星星点点的灯火。那一刻,我突然深刻地懂了:我们拧紧的每一个螺栓、熬过的每一个深夜、爬过的每一节塔筒,都化作了千家万户厨房里翻滚的热汤、书桌上明亮的台灯、婴儿床边温暖的小夜灯——风车转动产生的电流,正顺着银线静静流淌进寻常百姓家,点亮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如今再看风车,眼中早已不止是欣赏。旋转的扇叶是我们与风的神秘密语,轰鸣的机舱里藏着沉甸甸的责任。从那个仰望风车的少年,到如今躬身守护的能源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浪漫从来不是镜头下的光鲜,而是用双手默默托举光明的笃定。当千万盏灯因我们的坚守而长明不灭,这份让光明得以延续的责任,便是我们扎根在这片风电场全部的意义。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