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戈壁上,写下我的答案
来源:重庆工程公司 作者:杨程程 时间:2025-08-27 字体:[ ] 分享:

站在“你”海拔3200米的土地上,我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天地辽阔。在重庆,摩天楼群常把天空切割成窄窄的条状,而这里,天是径直铺向地平线的蓝,风裹挟着戈壁的粗粝,一吹便漫过整个视野。我来的时候,“你”还只有零星的施工临时板房,如今再看,七台50兆乏的调相机已巍然矗立,如同七个沉默的卫士,守护着清洁能源外送的通道。

去年十月,冻土是“你”给我的第一道考验。钢板桩砸下去,只能陷入浅浅一层,工期滞后的那四天,我们连吃饭时都围在一起捧着图纸琢磨。后来尝试用水刀软化冻土,再为桩身涂上低温润滑剂,当机械终于“咬”实土层持续下沉时,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我竟觉得手心发烫。

浇筑混凝土更是与时间的赛跑:运输车裹着保温棉,像穿着厚袄的旅人,只能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这段 “温暖窗口” 中疾驰;混凝土刚浇筑完毕,立刻搭建保温棚、生起通红的炉火。我们每两小时测一次温,鞋上的冰碴子踩在地上咯吱响,却没人敢慢一步——那是给调相机打地基,半点不能含糊。

风沙是“你”最喜怒无常的表演。沙暴袭来时,天地顿时昏沉如傍晚,五米之外不见人影,刚封好的窗框在风中噼啪作响,细沙无孔不入地钻入工棚每个角落。我们披上雨衣冲出去,双手冻得发僵,几乎握不住扳手,却仍坚持一遍遍加固密封。在尚未完全封闭的主厂房中安装机电设备,螺丝刀沾了沙就得反复擦拭,接线端子需核对数次。每天收工时,脱下口罩,都能倒出一小捧沙;衣领里、袖口间甚至睫毛上,都是细小的沙粒。但看着调相机一天天成型,进度表上的数字稳步向前,每个人的心里都充盈着说不出的踏实。

最难忘的是调相机就位那天。这个245吨的大家伙,如果使用传统吊装不仅缓慢,更充满风险。于是,我们摸索出“自动平移就位”的方法,通过PLC系统精准控制液压顶推装置,将误差精确到每米不超过1毫米。我守在控制台前,紧盯屏幕上逐渐重合的数值,当最后一台调相机平稳落位时,现场的欢呼盖过了呼啸的风声。我忍不住走上前,轻轻抚摸设备冰冷而光滑的外壳,那一刻,所有冻红的脸颊、磨破的手套,突然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如今,七台调相机已全部并网运行,电流正沿银色线路奔向远方。

回望这三百多个日夜,我见过“你”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夜里星辰如霜,也见过“你”风沙漫天的白昼中烈日昏黄。但我更记得的,是深夜里和伙伴们围坐在一起吃热汤面时蒸腾的雾气,是调相机平稳运行时仪表盘上跳动的那片令人安心的绿光,是想到自己正在为国家清洁能源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时,心底涌起的那份滚烫的骄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