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岸边的春雪弦歌
来源:电建水电开发公司 作者:李海龙 时间:2025-03-19 字体:[ ] 分享:

三月初始,便是一场雪落,帕米尔高原上一片银装素裹,雪山连绵,如诗如梦。我站在塔日勒嘎水电站库区,望着冰河延展,融和在远山的白雾里,不觉涌起一股岁月如流的慨叹。

记得初来乌恰,也是一场大雪。在天地苍茫的远阔里,雪花轻舞盘旋,宛若九天撒落的缥缈,轻覆于克孜勒苏河岸之上,封藏万物。那时,不知“克孜勒苏”何解,只当是河流的称谓。偶尔间闲谈,才得知,柯尔克孜语里的“克孜勒苏”意寓“红河”,得名于河水中的红色泥沙。每年五月,河床开始解冻,山崖的雪水裹着赭红色岩屑奔流而下,也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汛期。而在汛期的前两个月,也是现场最为忙碌的时节。

破晓巡诊

克孜勒苏河岸的三月,春意踉跄。当天色刚泛起鱼肚白,赵世豪班长已早早起身,带着他的班员开始了一天的第一次点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帕米尔高原上,寒风吹彻,赵班长毅然踏入茫茫雪地,走进电站现场,他正打着电筒,用黧黑的手抚过闸门齿轮,逐项细致巡查着每一处点位。从机组运行工况、设备“三漏”情况、大坝闸门槽的冰层厚度,赵班长用冻得通红的手在记事簿上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就像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般,给全场设备进行着全方位的“体检”。

一次巡检要花费两个多小时,回到中控室时,赵班长的脸和手都已冻得通红,那指尖染上的青蓝漆色,从他呵出的白雾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在橘黄的灯光下泛着微微光亮。

赵班长说:“高原上的水电站和别处不同,尤其是到了三月,气温反复、空气干燥,对于电子仪器的精确度、金属管路的脆性考验极大,我们一定要细心再细心,用心再用心,确保汛前安全不‘打烊’。”

月下织网

进入中旬,汛前检修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维护班组一姐,刚结束一天检修任务的杜秋萍,正在电脑旁对检修工作进程进行着梳理总结。按照任务分工,本轮检修要完成4台机组C修、3台主变C修,共涉及大小检修项目400余项,检修横跨周期长,作业面广、涉及多种作业,难度较大。

为确保在汛前完成所有检修项目,杜姐和她的团队在检前一次次翻阅标准,研究方案,对安全管理和质量把控作出明确部署。在检中,杜姐带领维护骨干,带头攻坚克难,研判技术难题,消除设备潜在风险。现场的白炽灯总是到深夜还未熄灭,当一轮明月悬在塔日勒嘎水电站库区上空,杜姐带领她的“油渍少年团”才刚做完设备清扫工作。

暖色灯光下,这群把安全帽戴出时尚感的少年们,用笑语欢声驱散了戈壁夜幕,他们如同一轮“明月”,在祖国西陲织下安全生产的守护之网。

安全赋格

春季的寒潮,让克孜勒苏河岸的青石覆起一层白霜。在风雪寂静的回响里,一串串斑驳的脚印沿着河道而下,在脚步的尽头,伍敏正对着检修队伍做着安全交底。作为安环部的一员,她总是一头扎进现场,为及时发现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她以专业的知识和踏实的作风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在别人眼中,她是最“不近人情”的那一个,喜欢吹毛求疵,给人抓“问题”,找“纰漏”,但是却从没有人抱怨过她。

伍敏姐说:“安全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不得不谈,不得不防。我们只有时时防范,警惕在前,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伍敏姐数年如一日,爬雪山、趟河谷,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了别人的“幸福指数”。

在岁月这卷书册里,有人揭过扉页,有人书写着开篇。我沿着克孜勒苏河回望,看见身后的牧民帐篷里,老阿帕一家在灯火前簇拥,而我的身前,赵班长在盘点着巡检物资,杜姐在梳理着明日的工单,伍敏姐在检查着应急灯的电量,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汇聚成一帧帧剪影。

月色依旧皎洁,一阵冷风吹过,我仿佛听见克孜勒苏河面传来细碎的脆响,如同千万片青瓷在迸裂,而河岸上身着蓝色工装的电建少年,在月色下坚定向前,他们撕下旧历的一天,静待煦日升起,春风再绿了红河两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