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刻意练习》解锁成长密码
来源:重庆工程公司 作者:谭皓文 时间:2025-05-15 字体:[ ] 分享:

《刻意练习》一书颠覆了人们对“天赋”与“努力”的传统认知,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任何领域的卓越表现都源于系统性、目标导向的持续训练。这本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指南,更为组织管理与青年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作为一名从事综合办公与团青工作的基层人员,我深刻体会到,将“刻意练习”思维融入日常事务和青年培养中,能够有效破解“低效忙碌”的困境,激活团队与个人的成长潜能。

以“刻意练习”推动能力提升。在综合办公领域,“熟能生巧”常被视为职业能力的核心标准,但《刻意练习》揭示了一个关键误区:“无意识的重复≠真正的进步”。例如,处理公文流转、会议安排、事务协调等常规工作时,若仅依赖既有经验“自动运行”,反而容易陷入困境。书中提出的“刻意练习四要素”——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即时反馈、突破舒适区,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路径。以制度执行为例,针对项目一线职工思维变通性不强的特点,将“执行能力提升”分解为“目标与计划管理”“行动与过程控制”两项具体指标,系统梳理“执行偏差”的底层逻辑,创新制度宣贯形式,全面系统梳理公司现行常用管理制度,浓缩提炼制约性条款,整理形成《开阳项目部制度速查手册》,以“表格化”“清单式”打通工作流程,推动制度执行“从经验型操作到研究型实践”转变,降低职工对制度的理解难度,全面推动执行能力提升。

以“练习设计”重构青年成长。在团青工作中,青年群体的“成长焦虑”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或困于“想努力却找不到方向”,或陷入“盲目行动却难见成效”。究其本质,是缺乏对“有效努力”的科学认知。《刻意练习》强调:“正确的练习需要好的导师、设计好的任务、适度的难度阶梯。”这对青年培养提供了具体指引。团支部针对青年技术人才占比超70%的现状,在公司“师带徒”“传帮带”的基础上,依托项目部“党建+人才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构建“我的岗位我主讲”青年培训模式,聚焦6大职能部门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受教和授教”的双向赋能,强化项目管理人员多元履职本领。该模式通过角色转换激发青年职工学习内驱力,在知识输出中倒逼输入,在经验分享中促进反思,实现了人才培养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为项目部高质量履约提供了人才保障新范式。

以“持续精进”绘就“奋斗的群像”。项目全面开工以来,团支部组织团员青年立足自身岗位、发挥专业特长,成立青年突击队,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挺膺担当、奋勇建功,掀起了工程建设新高潮。顺利推动烟囱结构到顶、GIS楼结构到顶、检修楼及一般材料库结构到顶、主厂房结构到顶等主要节点圆满完成,全年进度基本满足项目预期进度目标要求,进度可控在控。这种进取精神让青春在攻坚克难中闪光。

团支部聚焦公司“管理提升年”工作要求,坚持服务大局,强化施工保障,组织青年员工下沉班组、深入一线,与施工班组共同研究、共商举措,全力化解制约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持续推动项目管理标准化、精细化运行,全年共开展质量检查51次,发现质量问题167条,下发质量整改通知单35份,质量事故零发生。这种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正是对“持续精进”最好的注解。

本书的终极启示,在于唤醒一种“清醒的工作哲学”:卓越不是少数人的天赋特权,而是每个践行者的必然归宿。当我们以“练习者”的姿态对待每一次会议协调、每一份公文起草、每一场青年活动,便能将琐碎日常淬炼为专业技艺,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让我们以“终身练习者”的姿态,永葆“突破舒适区”的勇气,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