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当我第一次站在公司营地大门前,玻璃幕墙折射的阳光让我有些眩晕,那时的我像一株刚移栽的幼苗,带着对未来的忐忑与憧憬,扎根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壤里。至今还记得进入公司情景,进入营地,映入眼帘的是深深镌刻在石头上的红色大字——“自强不息,勇于超越”,让我内心震撼不已。此回顾往昔,我已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扎根2550个日夜,回望这段岁月,仿佛打开了一个记忆画卷,每一帧都镌刻着成长的故事。那些或紧张或感动或温暖的瞬间,是鲜活的、历历在目的。 告别了阿勒泰十年多的生活,来到乌恰,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跨越千里,我是那刀郎歌声里从北嫁到南的新疆姑娘。还记得刚入职办公室时,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我也曾手忙脚乱、自我怀疑。虽然没有直接从事电力生产,但办公室作为公司“大后方”,我努力把薪酬管理、干部管理、人才培养规划等每一项工作做好,让奋战在电力生产一线的同事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加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从“适应岗位”到“进入角色”,是一场慢热而又坚定的过程,回看那些在试用期忐忑等待的员工,那些座谈会上青年员工的励志交流,那些办公室里反复打磨的工作方案,成为了链接我与公司的隐形纽带,在这里,让我们的才华有处安放。 在公司的大家庭中,我不是孤独的,在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同事的倾囊相授下,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2022年,大家顶住疫情带来的压力,克服高原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冬季施工降效、火工材料供应紧张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负重奔波,协同并肩作战,最终实现公司第二个产业援疆项目夏特水电站提前投产发电的目标。现在时常会想起那段披星戴月忙碌的日子,想起领导那句“别怕,大胆干”的鼓励……这些碎片的温暖,让我有了长期扎根西级的决心。见过行业的起起落落,看过同事的来来往往,才明白能一起共事七年是多大的缘分,让我越来越懂得珍惜。筑梦路上荆棘遍布,但我深信所有的挫折都是一种成长,只要坚守信念,终会化作照亮前路的光,一路生花。 如今,在公司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浪潮中,办公室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通过制定人力资源制度、参与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岗位竞聘等工作,我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执行者”成为了“参与者”。三项制度改革每一个员工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多名90后属地化员工凭实力“闯关夺旗”,走上新岗,一次次岗位竞聘引起的“鲶鱼效应”,激荡出公司员工队伍这“满园春色”。而我经过多年的实践锻炼,借助公司提供的平台,工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和肯定,那一刻我是惊喜的,当努力被看见,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化作更强大的动力,推动我在成长之路上奋勇向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一种感情,是互勉互励共进退;有一种动力,是唇齿相亡齐奋进。七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坐标,从二十“不惑”到三十“而立”,回望这平凡却珍贵的旅程,是我与公司一起“并肩同行”的滚烫时光。这一路走来,我与企业共同经历了风雨,也共同见证了成长,看着公司取得显著的成绩,我满心自豪。站在新的起点上,自己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前行,参与更多高难度、创新性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用心用情用力与公司携手共赴下一个七年,留下属于自己的电建印记。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