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经过暮春冷暖阴晴的拉锯,难得有清明节期间的阳光,微风不燥,薄云筛落,淡淡的光晕被轻轻揉成金丝,撒在斑驳的高速路上。道路两侧树影婆娑,形成七彩的光谱。各种花草和嫩绿串浸在透明的光瀑中,几片梨花被风卷起,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眉山的三苏祠。 三苏祠,即“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里,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红墙青瓦间沉淀着千年文脉。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赫然入目,门楣“是父是子”如墨色流淌,匾额高悬,一进门就感受到“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苏门家风。 按照习俗,在清明期间,三苏祠以“梨白柳青忆三苏”,每人可领柳枝敬拜。我也领了一枝新折的垂柳,青翠的枝条上还凝着晨露,把垂柳捧在手上。穿过前厅,在飨殿前,和手捧柳枝的游人一起,面对三苏塑像,双手合一,鞠躬敬拜。苏洵端肃,苏轼洒脱,苏辙温润。后将柳枝轻置于香案,“惆怅东栏一株雪”--苏轼笔下清明的惆怅与超然,此刻竟与这祠中的烟火气交融。 踏入三苏祠,古朴的建筑宛如岁月的使者,静静诉说着三苏父子的传奇故事。庭院深深,红墙青瓦间流淌着千年文脉的厚重。翠竹摇曳,仿佛能听见苏洵的谆谆教诲,苏轼、苏辙的吟诗对答。苏宅丹荔、千年古井、千年黄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份穿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怀。祠内古木参天,一株千年榕树虬枝盘结,新绿与沧桑交织。飨殿后的古井仍泛清波,传说饮此水者可得文思泉涌。木假山堂前,苏洵《木假山记》的石刻静默无声,三座木石似父子三人傲立,任凭岁月剥蚀,风骨犹存,更显清明烟雨中的苍润。 三苏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三苏父子的非凡人生。苏轼祖父苏序以“吾欲子孙读书”;父亲苏洵虽科举失意,却闭门十年潜心治学,教导二子学问经世致用;母亲程夫人更以言传身教塑造子女人格,让他们自幼便胸怀正义,“非吾所有,不可取”,才有后来苏轼写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的警句。 苏轼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足迹遍布北宋疆域。他在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在徐州抗洪身先士卒,“过家门而不入”;在杭州疏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开创免费医疗先河;贬谪惠州时,仍捐资修桥,造福百姓。即便身处逆境,在贬谪与困顿时,仍乐观豁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听雨打竹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黄州垦荒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于困厄中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客喜而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思量,自难忘……”的抒怀,将苦难淬炼为超然物外的智慧。其弟苏辙亦承袭家风,以含蓄稳健之姿辅佐朝政,不管命运多舛,在酸辣中嚼出“人间有味是清欢”,仍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和包容世间的一切。 踏出三苏祠,独登远景楼。凭栏远眺,东坡湖面水舞正酣,水火相激如泼墨狂草,冥冥静思,千年前的三苏是否也曾在此处,将宦海沉浮化入山河?文脉长流,山河可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教家风,才是家族的灵魂传承的力量。清明于此,不只是追思,更是将浩荡文气化作檐角一滴水,落入掌心,再润新芽。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