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时维九月,岁序金秋。随着中秋与国庆的脚步愈发临近,神州大地的节日氛围也日渐浓烈。劳累了许久的上班族、学生族悄悄规划起假期行程,街边小巷里,鲜艳的五星红旗悄然舒展,汇聚成一片炽热的红色海洋,将这份喜悦与庄重铺满街巷。 于中国人而言,中秋节的核心从来是“团圆”。自唐朝起,人们便将天上月圆与人间团圆紧紧相连,离家在外者举头望月,月光里盛满的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友的思念。这份对亲情的珍视,让“回家”成为每个中秋不变的主题:有人的归途横穿中国,从上海到喀什,跨越三个时区、行程万里;有人的归途连接城乡,草原河流的呼唤里,藏着对游子的期盼;有人的归途沿着3.2万公里海岸线延伸,每一朵浪花都在等待出海人平安归来;还有人从天南海北奔赴一处,把他乡的相聚,过成了故乡般的温暖。 如今虽能隔着屏幕相见,可与家人面对面的陪伴,始终是心底最真切的渴望。同一屋檐下共赏明月,哪怕只是平淡的家常,也藏着绵长的幸福。当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朋友圈里满是团圆饭与旅行照的热闹时,我的目光却穿过林立的塔吊与脚手架,望向夜空里那轮日渐圆满的月亮。 于我们工程人而言,这样的双节时刻,总有着别样的滋味与意义。犹记去年中秋,项目正处在主体结构施工的关键期。为守住进度节点,我们全员24小时轮班,连节日也未曾停下脚步。中秋当晚,皎洁的月光洒在工地上,我验收完最后一批进场物资,站在项目大门口望去:不远处的塔吊褪去了白日的喧嚣,静静伫立着,钢铁臂膀微微倾斜,在澄澈夜空里勾勒出利落又静谧的轮廓。它不再是奔忙建设的工具,反倒像被月色留住了脚步,化作一幅写意剪影,与天上圆月遥遥相对。一边是亘古不变的团圆意象,一边是人间烟火的建设印记,在这清寂秋夜里,竟奇异地融成了一幅安闲又温暖的画。 看着这幅景象,我忽然想起刚入行时的一段往事。那时我第一次牵头大型钻机进场,却因核心部件运输延误,让关键工序的工期变得格外紧张。我攥着进度表在现场踱来踱去,额头上的汗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淌。旁边正在给装载机做保养的老师傅见了,放下手里的黄油枪拍了拍我的肩:“小弟兄,咱干设备物资的,别光盯着进度表。这些铁疙瘩也是有‘性子’的,你把它们当并肩干活的老伙计,平时多留意、多维护,它们才不会掉链子给你添乱。” 这番话我记了许多年。后来在项目上,无论是几十吨重的塔吊、压路机,还是码得像小山似的钢筋、水泥,我从没把它们当成冷冰冰的“物件”。就像去年中秋夜,验收完材料后我习惯性去现场转了转:月光洒在料场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钢筋泛着柔和银白,像一队随时待命的“战士”;规范叠放的水泥袋,在月色下露出清晰标识,安安静静等着被运去浇筑墙体。这些沉默的物资,其实是房建项目的“筋骨”与“血肉”。看着塔吊钢臂的剪影,望着搅拌站料仓的轮廓,我总会想起,再过几个月,这片工地将竖起一栋栋整齐的楼房,里面会住进一户户人家,亮起一盏盏温暖的灯火。那一刻便懂,我的工作不只是管理物资,更是在为无数家庭的团圆铺路。 站在新的征程上,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勇毅前行。 月光所照,皆是家国;山河永在,爱我中华。在美好双节即将来临之际,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追梦路上的筑梦者、追梦人,以己之微力,筑国之荣光,在团圆与欢庆中,共赴新时代的家国之约。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