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京华逐梦:霓虹与乡愁间的摆渡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叶联华 时间:2025-04-29 字体:[ ] 分享:

《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讲述一个个真实又深邃的故事,以老张、元三、邱力、朱珠等人为代表的北漂人,为了梦想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京华逐梦之路。他们在城里奋斗、坚守、成长,从最初的憧憬、打拼,到遭遇挫折后的觉醒,每个人在城市繁华与内心眷恋之间不断挣扎,每一个故事富有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更能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引发内心世界的共鸣。

这是一部刻在城市褶皱里的平民小说,记录的都是那些与你我擦肩而过的“熟悉的陌生人”。若把北京比作一座调整运转的巨型机器,那成千上万的北漂者则是城中游走的齿轮,他们时而卡在缝隙里,时而迎面与另一枚齿轮咬合,发出细碎的、带着生活印迹的声响。他们不同的生活轨迹形成北漂人追逐梦想、品尝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而汪鑫老师的笔,正是这个时代解剖社会的一柄手术刀,剖开这座城市的皮囊,将那些被霓虹遮蔽的人性、被数据流冲散的体温,一一展现在纸页之上。

送快递的老张、做家政的葛阿姨、写字楼里的邱力、送女儿上学的朱珠、为梦想熬夜改设计稿的崔亮亮……他们不正是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身影吗?这帮“北漂”人,除了事实上的人身漂流,还包括一种心理漂流状态。尽管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但他们仍对北京不离不弃:有人说京城机会多,有人说自己有“北京情结”,也有人说仅仅因为所爱的人在这里。因而,这不是一部悲情录,而是一曲用汗水、泪水和欢笑谱成的一曲金色时光——它告诉读者:漂泊者的终点,未必是故乡的坐标,而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人世尘埃中开出的花。

汪鑫老师手中的笔是锋利的,却带着手术刀的精准与温情。全书以“嵌套叙事”的方式,以作者的视角,串联十个北漂者的故事,编织成一张绵密的生活网。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如老张快递车上的包裹,被作者以一颗诗心碰撞生活,勾勒出以这十个人为代表的“北漂”人特征,描绘出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命运起伏及逐梦之旅。是以,这就是一部镌刻在城市脉络里的温暖史诗,向读者娓娓讲述北漂者的奋斗传奇。

文稿中,汪鑫老师让这些人物在尘埃中互相照亮,老张得知女儿被高校录取时,他写“烟头烫破的指尖微微发颤”;葛阿姨的沧桑,他写“红裙拂过下岗潮的寒冬,如今擦着跨国总裁的落地窗”;崔亮亮的爱情困境,他写“心与心的距离,时而近若触手可及,时而远似遥不可及”……最终以不同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北漂星图,每个主人翁彼此独立,却共享同一片星空。

全书最令人震颤的,是作者对“距离”的诗性解构:老张的女儿“985”录取通知书,更像是北漂人血汗凝成的“勋章”,而当中的距离应该是“希望与绝望的毫米级误差”;小刘的爱情则死于“保时捷”与“电动车”的物理距离,更死于价值观的鸿沟;葛阿姨的卤菜摊与跨国总裁的豪宅在文字中并存,却有“生存与资本”的平行距离……汪鑫老师不满足于呈现“漂泊”的表层困境,而是用“距离”这一意象,将空间、阶层、情感的三重因素熔铸成一把匕首,直刺现代人性焦虑的核心。

曾有十多年时间,我一直漂泊在异地他乡忙于工作,每天下班后,总在路上徘徊很久,看着匆匆的行人和一辆辆驶过的车,总感觉自己是个孤单的人。读过这部书,我才明白,汪鑫老师笔下的人物,都是悬浮在空中的尘埃,却带着恒星般的重量。他们不是符号化的“北漂”,而是被时代发展碾碎又重组的特定人群。

老张用一生托举子女的幸福,是“父爱”的化身,却也是“父爱”的囚徒;而小刘、邱力、崔亮亮等年轻人,则是“后浪”的镜像。他们的迷茫、挣扎与妥协,体现社会的真实性与物质享乐主义的精神贫血。当爱情可以用彩礼明码标价,当理想可以用北京户口量化……漂泊者究竟在追逐什么?这些正是作者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可以让漂泊者与归乡人、都市白领与快递小哥、中产阶层与基层劳动者,在纸页间相遇、对视、共鸣。

《距离:漂在北京的那群人》的底色有些悲凉的,却始终萦绕着一缕缕微光。老张的女儿考入名校、小刘在快递行业找回尊严、魏大爷在废品回收中重拾尊严、子禾通过主持工作实现价值……这些“微光”并非廉价的鸡汤,而是对现实的辩证回应:漂泊既是撕裂的伤痛,亦是重生的契机。正如汪鑫老师在序言中所写:“生活撒在我们伤口上的盐,最终都结晶成了照亮彼此的星光。”

汪鑫老师的语言是有情感的,亦带着金属的冷光。他不用华丽的辞藻粉饰现实,而是用手术刀直指生活。更为绝妙的是,他善用“对比修辞”制造张力:老张的西北山村对北京的高楼大厦、葛阿姨的卤菜摊对跨国总裁的豪宅、子禾的茶具与CBD的玻璃幕墙……

这些故事,让人感受到这座城霓虹灯下的温度与包容,也让读者看到了北漂人的坚韧与毅力,他们带着不同的乡愁与伤痕在城里生活,擦肩而过,却又能听见彼此灵魂的共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认为“漂泊”与扎根的距离,应是一个人成长的历程。

最终体现的,是这群北漂人与这座城的融合,是他们逐梦过程中在城市霓虹与乡愁间的摆渡,是生活中血肉与灵魂的摩擦。老张会明白“女儿的未来不必背负自己的命运”、小刘学会“在平凡中安放尊严”、葛阿姨会接受“母亲”身份的有限性……那些在漂泊中寻找归处的人,终将明白:故乡不在远方,而在心灵深处。终点不在彼岸,而在长途跋涉的脚步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