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傍晚散步,路边的老槐树落了满地碎金似的花。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撒欢地跑在树下,把花瓣一片片捡起再猛地撒开,一旁的妈妈笑着说道:“不要捡地上的东西,哪有女孩子家这样疯跑的。” 小姑娘噘着嘴嘟囔:“可我喜欢这样呀。” “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一刻忽然想起《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小猪妖,越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就越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个目标的难能可贵和勇敢洒脱。 “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今年夏天,这句台词让多少人在电影院里红了眼眶,让无数职场人为之破防、与之共情。 谁的生命里没有一座浪浪山呢?是日复一日重复工作形成的“舒适区”,是面对新技术、新业务时的“本领恐慌”,是层层叠叠的流程带来的束缚,亦或是被琐碎事务磨平的少年锐气,还是困在“就这样吧”里的自己? 想起刚毕业到项目上的日子,真像那只手忙脚乱的小妖。面对复杂的业务流程手忙脚乱,听着前辈们谈论专业术语如听天书;开会时攥着笔记本,不敢发言,怕说错话被笑话;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躲,怕搞砸了担责任,连呼吸都带着点怯生生的小心翼翼。 后来才慢慢懂,困住自己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那颗畏缩的心。就像小妖们最终踏上西行路,职场里的成长,也总是从第一次鼓起勇气举手发言,从第一次主动接下“看起来搞不定”的任务开始。 在这段荒诞的西行路上,四个小妖也并非一路同心同德,也会因目标的模糊而争吵,因前路的未知而迷茫,会在某个深夜想念浪浪山的安稳。 这多像我们水电建设者啊——在偏远的施工现场,会面临艰苦环境的考验和家庭的思念,也会在紧张的工程进度和施工压力中迷失方向。夜里听着机器轰鸣,也会想起家里的热汤,偶尔也会望着远处的山问自己:这样值得吗? 小猪妖最初想离开,或许只是烦了每天劈柴挑水的枯燥。而在水电建设的队伍中,有的人可能最初只是为了一份安稳的收入,有的可能是被工程的宏伟所吸引,有的或许是想在技术领域证明自己,也有人只是懵懵懂懂跟着行业的潮水往前走。 可看着大坝从一道线、一方坑,慢慢长成横亘山河的庞然大物;看着机组第一次转动时,仪表盘上跳出稳定的数字;看着当地村民用上了清洁的水,稳定的电,日子里多了亮堂堂的光……忽然就懂了“建精品工程,造福社会”这几个字里藏着千钧重的分量。那些最初模糊的念头,也慢慢沉淀成了心里的锚。 影片中最让人眼眶发热的,莫过于四只曾经被视为“无名小妖”的小家伙,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英雄。村口那副“恩从善念起,德自好心来”的对联,是给他们的,也是给每个认真活着的普通人的。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无名也有光。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没站过聚光灯下的领奖台,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水电工程里一块块扎实的砖。一次精准的测量放线,让大坝的根基稳了一分;一次细致的设备巡检,让机组的运转少了丝风险;一次及时的隐患排查,把可能的事故挡在了门外……这些琐碎的“微光”,看着不起眼,却攒在一起,让大坝稳稳立在山河间,让电流顺着线路跑向千家万户,让偏远的角落亮起灯,让土地长出更旺的生机。 水电建设者的“真经”,从来不在什么遥远的地方,就藏在绑扎钢筋时拧紧的每一颗螺丝里,在监测数据时记准的每一个小数点里,在巡查设备时踏过的每一步脚印里。不论站在哪个岗位,认真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这“真经”添砖加瓦。 风穿过树梢,带来远处的虫鸣,走在返程的路上,踩着满地落花,像踩着一地月光。 忽然想对当年那个刚进入职场的自己说:别害怕,你看,浪浪山的月光,从来都照在勇敢者的路上,那些藏在心里的“我想”,终有一天会变成“我做到了”。 走出浪浪山的刹那,人便成了自己路途上的取经人。路不在别处,在每一步踩实的脚印里,在每个选择“再试一次”的瞬间里。 人生何处无风雨,人间均是浪浪山。山外或许还有山,但回头看,枝叶繁茂,山花绽放。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