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奶奶叫孙树英,她一生忠于党,是我最敬重的长辈,也是我成长路上永远的引路人。 她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炮火,在硝烟中感受过民族的苦难与坚韧。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她一头扎进国家建设里,全身心投入水电事业。从青春到暮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水电建设,直至退休。 我喜欢听她讲从前,讲述属于她的七局故事,从她坚毅的眼神中,我逐渐懂得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 1957年隆冬的三门峡,黄河冰面下涌动着惊雷。17岁的她把冻僵的手塞进棉袄口袋,盯着眼前垂直二十米的悬崖发怔。工友们在脚下喊:“小孙,下来喝口热水!”她抓起车钥匙冲进驾驶舱,TV160推土机的轰鸣震碎了冰凌,也震开了新中国第一代女推土机手的传奇。 1971年,正值龚嘴电站的盛夏时分,滚烫的金属构件在烈日下散发灼人的热气。一天,她带着几个推土机工到安装处参加机组转子安装,在搬弄洗钢片时不慎压到左手,食指和中指当场骨折,鲜血瞬间涌出,令人震惊的是,剧痛之下,她竟哼着激昂的《黄河大合唱》,单手完成精密检修。 1993年退休茶话会上,推土机连的老伙计们发现,他们的“铁姑娘”把28本工作笔记码得整整齐齐。泛黄的纸页上,1973年洪水冲毁围堰的抢险记录旁,画着一朵歪扭的山茶花;1986年获得全国劳模奖章的日期,用红笔圈出来标注“要给孩子们做新衣裳”…… 有一年,回河北老家扫墓,老人执意要去官厅水库。当水库景色映入眼帘,她枯木般的手指不断在挡风玻璃前摩挲着,似伴随着回忆,一下又一下。山风卷起她银白的发丝,恍惚间,推土机的轰鸣声与工友的呐喊声,从时光深处呼啸而来,忽而叫她已佝偻的脊背挺直,变回那个驾驶着推土机冲锋在前的十七岁姑娘。 我也渐渐明白,为什么每次家庭聚会,子孙们的工作汇报总要比她的回忆录更长——那些沉默的螺丝钉,早就在血脉里拧成了传家的密码。 当岁月长河悠悠淌过,我读懂了中国电建所镌刻的深意。 绝非仅仅是一部水电强国的恢宏史诗。它更像是一条由三代人青春熔铸的精神钢轨,每一道焊痕都闪烁着热血与奉献的光芒。也是水电人对民生承诺的执着坚守。他们怀揣着让万家灯火通明的梦想,无畏江河的汹涌澎湃,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让江河改道,为百姓送去光明与温暖。 彰显着中华民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磅礴气魄。面对艰难险阻,水电人从未退缩,在崇山峻岭间开山辟路,在急流险滩中筑坝拦洪,他们用行动证明,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奶奶弥留之际,父亲匆匆从白鹤滩水电站赶了回来。她用尽最后的力气紧紧攥住我们的手,浑浊的瞳孔里透着一丝光亮,气若游丝却字字千钧:“咱水电人的骨头要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干劲,一定要世代传承下去!”窗外的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 此刻,回望奶奶用一生书写的水电传奇,我的前路愈发清晰:接过祖辈手中的接力棒,让奋斗的火种永不熄灭,让水电人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