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水电六局 作者:刘 芳 时间:2025-07-14 字体:[ ] 分享:

三月天,即便是在东北,此时迎春花大概也悄悄地开了。而此时的北疆,仍被料峭的寒风裹挟,戈壁滩上的积雪尚未消融,灰白色的荒原与天际相接,苍茫而冷峻。戈壁滩上的阳光却是热烈的,从湛蓝的天空里泼下来,砸在冻土上,让眼底的世界有了温度。

从施工现场回来的同事,一个挨着一个从班车上跳了下来,边呵着气搓手,边嬉笑着走进办公楼,那模样像极了《我的阿勒泰》里刚刚跳下马背,青春热情的“巴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久了,他们便不自觉地沾染了这里的豪爽和热情。就像我,总是在不同的书里,沾染不同的思绪,任意遨游。有时是江南的烟雨,有时是塞北的霜雪,有时只是某个无名小镇黄昏里的一盏孤灯,又或者是高高宫墙上的一抹倒影。

宿舍的桌上整齐地码着几本书。李娟的散文集我还未读完,它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的最爱;余华的《活着》封面上还留着去年沙尘暴时沾上的泥点子。这些书跟着我从东北来到这里,书页里夹着戈壁的沙粒,也浸透了北疆的风霜。书脊上的字迹因反复摩挲而略显模糊。每次指尖轻触书页的瞬间,总有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充实感涌上心头,仿佛与旧友重逢,又似在时光的长廊里寻得一处安歇的港湾。

工作多年,早已习惯了单调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碌成了常态,压力如影随形,时间在指尖匆匆流逝,而内心却时常感到一种难以填补的空洞。阅读,便会为我续写答案。

最初,我读一些职场技能类的工具书,试图从方法论上提升自己;后来,我渐渐转向文学作品,那些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动人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前路。  

《活着》是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书名只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看似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实则蕴含着生命的千斤重量。当我沉浸在快乐的时光里,有着最愉悦的心情时,我反而特别喜欢读这本书。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总习惯在最快乐的时候找一些难过的事情来想,用来“警醒”自己,不要“乐极生悲”,我觉得我多少有点这样的心理。我不评价对错,习惯使然。但我也并不回避,我的确想在福贵的故事里,告诉自己,珍惜眼前的一切,我已经很幸福。

喜欢这本书还因为我很喜欢作者余华,十分幽默有趣,看上去的确有点像“潦草小狗”。有人评价他说,他把痛苦留给了读者,却把快乐留给了自己。看过不少他的访谈,果然如此。他笔下的福贵经历着人间的苦难,洒泪之余,却也让我对人生有了另一个视角的审视。生命是一场馈赠,人生如逆旅,我们都在这条路上跋涉,难免会遇到风雨,遭遇坎坷。与其说生命是一帆风顺的航行,不如说它更像一场充满挑战的攀登。重要的是,面对人生的起伏,我们如何调整姿态,从每一次跌倒中汲取站起来的力量。珍惜它、热爱它、接受它。

阅读的意义就在这里。在书中,我可以与智者对话,与伟人同行,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我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坚韧。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书中那些主人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告诉我,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要放弃希望,都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地活着。

阅读在悄无声息间生根发芽,滋养着我的灵魂。我开始慢慢地改变,变得更加平和,更加坚定。曾经面对挑战时的焦虑和不安,似乎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在的笃定。我不再仅仅为了提升技能而阅读,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读书,也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开始关注身边的美好,珍惜眼前的幸福。我学会了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世界,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他人。我逐渐明白,生活的美好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读书,让我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生活,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如同书中的那些人物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心怀希望,勇敢地前行。

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在书中游历壮丽山河以展胸怀;在字里行间体味人生百态以明心智。它们让我在这片荒凉与炽热并存的土地上,既能脚踏实地地生活,又能仰望属于自己的星空。当戈壁的风沙敲打窗棂时,我总能在翻开书页的瞬间,找到一方宁静的天地。阅读,终究是一场无声的蜕变,让我在别人的故事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