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家乡在湖南长沙,一座没有海的城市。湘江的水汽滋养了星城的温柔,却从未带来过海风的咸涩。如今站在乌兰察布的草原上,才恍然发觉——我依然没等来海风,却撞见了比海洋更辽阔的风。 这是我来到察右中旗的第一个月。作为水电十六局派至内蒙古电源侧储能项目的一员,我从湘江之畔来到这片苍茫的草野之间,像是被命运轻轻投放的一颗石子。而这里,没有海,也没有我熟悉的江,却有另一种波涛——那是一望无际的风,吹动草浪,也即将推动数以百计的风机叶片,缓慢、磅礴、一如大地呼吸。 我们的项目,正在这片风中扎根生长。 若你用无人机在项目部上方盘旋,你会看见:土地已平整,基础正浇筑,未来这里将排列着整齐的储能电池舱。它们尚未成为真实的风景,却已然在我们心中构成草原新时期的图景——人类用技术与自然对话,又一页共生之章正在写就。 而我,在这宏大的蓝图间负责综合办公。我不敲榔头,不做成本核算,但却记录每一次项目推进会、安排同事们的衣食住行、传递每一份来自总部的关怀与指令。我是这庞大机组的一枚小小接口,链接着人与事、场地与外界、此时与未来。 风依旧是从早到晚地吹。有时凶猛如马群奔过,有时轻柔如牧人低语。但不同的是,从此这风不再只是匆匆路过、无迹可寻。它将被风机捕捉,被电池储存,被转化与输送——它将成为可储存、可调度的绿色能源,仿佛我们正在为风建造一座永不关门的驿站。 每当暮色四合,草原沉入黑暗,我仿佛能看见未来的储能站渐次“亮起”。那不是真正的光,而是我们心中的愿景在发亮——那一排排未来的舱体中,将会有电流安静穿梭,犹如大地血脉搏动。它们将在用电高峰时释放能量,就像把白天的风与光,延期至最需要的时刻。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这辽阔草原上,我越来越读懂这句话的深意——我们正在做的,是将每一缕风转化为远方某处的一盏灯、一度电、一片温暖。我们建造的不只是电站,更是一种可再生的未来。 因此我不再思乡。草原上的风早已告诉我:何处有使命,何处就有家园。而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奠基、测量、奔走、期盼,我们所做的,不止是建设—— 我们正在储备明天的能量,也是一个更加清洁、明亮的世界最初的样貌。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