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宽巷子 曾经的回忆
来源:电建地产公司 作者:韦佳 时间:2025-04-29 字体:[ ] 分享:

陪初到成都的朋友逛宽窄巷子,看着林林总总的特色餐馆、依稀可见的清朝古街道,朋友感叹着这里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而我却回忆起多年前这里的梧桐树、曾经的老茶馆、透着依稀阳光的斑驳的林荫路,回忆起了多年前在这里经营茶馆的民间诗人宋仲文。

曾经的茶馆已随着宽窄巷子的改造易主,曾经的茶博士已移居龙泉,曾经窄窄的宽巷子,伴着泛黄老照片味道的古巷,已然印上了现代的气息,我努力去找寻当年与老宋聊天的位置,回忆起那时候他写的诗,他摆的龙门阵……

记忆中,他戴一副黑色框架眼镜,中等身材,敦敦实实的,宽额头,透出几分睿智与平和,看到我们来了,他捧着香茗,招呼我们坐下,亲手泡上一壶温暖而清新的盖碗茶,天南海北的畅谈起来,时不时还回回茶客的问话,绝不怠慢任何人。

那时候的老宋,已到了知天命年纪的,却丝毫觉察不出知天命的沧桑,他神采飞扬、思维敏捷,说起青砖墙,说起宽巷子,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宋掩抑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他手舞足蹈地讲述着他童年的幸福、少年的磨难、青年的奋发、壮年的艰辛、知天命的坦荡。

这窄窄的宽巷子啊,老宋说着说着望了望那林荫斑驳的小巷,他的眼角仿佛泛起了一点泪光,往事如风,又吹进他的心房。

当年,在初见他前,我曾多次猜想,这会是一位怎样传奇的人物,会是有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可伴着盖碗茶的幽香,我听到的却只是一个市井小民的成长,他仿佛就是邻家的伯伯,他那充满曲折的幸福生活,都由他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有一位慈祥的外祖母,那淳朴的思想,农村的恬静与祥和,使他对大自然有种别样的温情;他是家里的长子,磨难的生活造就了他骨子里的宽厚,他不是神人,也吃五谷杂粮,他也为全家的生计奔波,他也为娇妻爱子撑起一片天空。

听老宋摆龙门阵,就像在童年的大院听故事,他没有世俗文人墨客的清高自傲,没有超世的孤芳自赏,他从童年的小人书讲到怀念的亲人,他从点滴的小事告诉我们写诗的真谛。

说起那些诗歌和青砖墙,老宋的眼睛都是放光的,就如同慈祥的母亲提起宝贝的孩子,他的诗如茶般清新、淡雅,那都是他用心去营造的。

“写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魂,没有了魂就像一具披着皮衣的干巴巴的骷髅,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怎么样去感动别人?”老宋在《泣血的眼睛》中用“一抹落叶的黄昏”写出的珍惜,他说每次读起,自己都会很感动。他说那灵魂深处最原始的冲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要把握住那种冲动。

当然更多的灵感源于这古巷,这里的一切都激发了老宋封闭多年的内心,身边的细微未节都成了他关注的焦点,“我失眠/因为怀念/怀念过去的童年……”宽巷子牵动着老宋的心,他选择开茶馆,选择继续写诗,就是为了以茶会友,以文会友,为了在青砖墙间传承那古老的点点滴滴。

老宋的诗让人耳目一新,那现实与浪漫的契合,那来自心灵深处的言语,将个性张扬得淋漓尽致。难怪台湾诗人龙应台与他畅谈后,会从美国寄信来,“期望宽、窄巷子能保留原汁原味,不要拆迁,你仍然吟诗饮茶,过快乐的日子。”

那时候的宽巷子已经列入改造的规划,说到宽巷子的将来,他掩不住内心的一丝无奈,他想让更多的人品味原滋原味的少城文化,让更多的朋友品茗上一杯好茶。

多年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老宋,也没有了与他聊天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缘看到一篇关于他的访谈,才知道接近古稀的他已在龙泉定居,终日仍与诗卷为伴,过着深入浅出、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才引发我回忆起多年前的过往,想起了水润锦官城里那位谈笑风生的老先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