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下的“师徒结对”​
来源:江西水电 作者:叶联华 时间:2025-09-10 字体:[ ] 分享:

周末整理书房,无意间翻找到一本手写笔记本《铁塔组立实用方法》,纸页早已泛黄发脆、边角有些破损。瞬间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兴揭输电线路工程工地上“师徒结对”的授业师傅宋永庆,是在他的手把手教导下,把我从“纸上谈兵”的毛头小子,拉进电力工程施工的“圈子”,成了一名真正的送电工人。

1998年8月,我随送电八队到广东梅州兴宁县,刚到工地就被分配到离队部几十公里外五华县的班组里,从事铁塔基础浇筑施工。大概3个月后,一天夜里来车,把我接到兴宁县队部,安排在起重安装班组配合铁塔组立作业。

第二天我早早起来,背着工具包在队部门口打转,正琢磨着该找哪位前辈请教。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洪亮的吆喝:“小子,愣着干啥?跟我来!”回头一看,一个身材敦实的汉子正叉着腰看我,皮肤是常年暴晒的深褐色,嗓门大很大。

旁边的陈队长笑着说:“这是宋永庆师傅,咱队里的起重吊装专家,以后你就跟着他学习铁塔组立吊装。”宋师傅没多寒暄,转身就上了一辆小四轮自卸车驾驶室,我赶紧跟着爬上车厢。车上颠簸半个小时后到铁塔吊装现场。

“知道为啥让你跟我不?” 他突然回头眼睛很亮,“起重作业,若不细心,但凡有一点失误都可能出大事。你年轻脑子活,但也得把‘谨慎’二字刻进骨子里……”

说话间,我们走到摆放在山坡上的铁塔横担旁,他蹲下来,用手指戳了戳横担的结构部位:“看这儿,这个吊点得选在这往外10公分,吊绳要绕三圈,每圈都得卡紧,千万记住,起重吊装无小事,千万要控制好吊点……”随后,他便带着我在现场检查起吊钢丝绳、抱杆承托绳、控制风绳等关键部位的情况,全部确定安全后,才开始吊装作业。

没过多久,队部还举办了“师徒结对”仪式,我与宋师傅结对成了师徒。那天,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握着我的手说:“既然认了你这个徒弟,我就得把真本事教你。但丑话说在前头,学技术不能怕苦,更不能怕骂。要是因为马虎出了岔子,我可不会饶了你……”我使劲点头,看着他掌心常年握钢丝绳、搬运塔材磨出来的老茧,能感觉到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有说服力。

最初半个月,宋师傅每天安排我先熟悉图纸,再在吊装范围内平坦地面上组装铁塔结构段。每次吊装时,他一边讲解,一边带着我完成整个吊装流程。忽然有一天刚到工地,他要我实操指挥铁塔吊装,我有些慌心里直打鼓。他对我说:“不要怕,吊装前准备工作及各关键点检查你来做,不清楚的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我会提醒。”

“稳住速度,别慌!”起吊开始后,宋师傅在边上不停地提醒我要调整绞磨机的速度、控制风绳的张弛度等。直到塔段稳稳就位后,我才松了口气。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了,但记住,每次吊装都得像第一次这样用心。”

工地上的日子清苦,但有宋师傅在,总不缺温暖。虽然他性子急,看到我操作不规范,会大声批评,但批评完了,又会耐心教。有次我因为没看清卸扣的型号,用错了器具,宋师傅把我叫到一边,嗓门比平时大了不少:“卸扣型号不对,安全系数不够,要是吊着重物断了,你担得起责任吗?”

他从工具包里拿出一本工作笔记本,翻开给我看,里面记满了各种器具的参数和注意事项:“这是我攒了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你拿去看,不懂就问。”接过笔记本,里面的字迹有些潦草,但每一条都记得很详实。经过10来基铁塔吊装的磨砺后,我终于能独当一面,带班进行吊装作业。

1999年国庆,因工地上忙,我结婚时原本没打算声张,没想到宋师傅与队部同事们一道,匆忙从30公里外的施工现场赶到婚礼现场。他一进门就喊道:“小子,结婚这么大的事,咋不早点跟师傅说……”婚礼上,宋师傅喝了不少酒,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你就是有家的人了,工作要好好干,家庭也要好好照顾,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得扛住……”直到今天,每次想起这些话,心里依旧暖暖的。

2005年,工作调动我离开施工队,在安徽蔡白500千伏输电项目上进行质安管理。有一天夜晚,宋师傅下班后从20公里外的工地来探望我,他看着墙上的输电线路图问:“现在经常去工地吗?”我说:“经常要去现场的,查看工程质量与安全情况。”他点点头:“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得懂业务,不能忘了老本行。”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还是当年那本,只是上面又多了些新的笔记:“我最近又总结了新的吊装方法,这个日记本现在送给你,说不定能用得上……”我接过本子,如获至宝。

宋师傅退休后,虽常能在微信与他聊上几句,可心里那份想念半点没少。出差或旅行途中,我总会沿途找寻与他一起架设的输电线路,见到铁塔上舒展的银线,我总会想宋师傅的大嗓门,想起他满是老茧的手,想起他说的“起重吊装无小事”“不管到哪,干活的本分不能丢”。那些话,就像铁塔下的基础,支撑着我在工作中一步步往前走,从青涩的学徒变成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宋师傅从没有成套的高深理论,也没有动听的华丽言辞,可他凭着十几年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手把手教我过硬的技术;靠着日复一日严谨到较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教我何为“责任”。

多年过去,在不同的岗位上我也带过不少徒弟,每次教导他们捋顺流程、纠正方法时,总会想起宋师傅教我的那些日子。我总算没辜负公司“师徒结对”这份责任与传承,做到了用心对待每一个学徒,用责任对待每一份工作。如今,我只盼那份藏在实干里的“师恩”,能跟着每一代人的脚步,静静流淌下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