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之上的绿电攻坚
来源:贵州工程公司 作者:李进 时间:2025-10-10 字体:[ ] 分享:

当潺潺电流跃过3500米等高线,滇东南的群山间蓦然亮起一片蓝色星河。云南泸西县“风光储”一体化基地核心项目——大歹鲁、孔照普198兆瓦光伏电站,在历时183天的极限攻坚后,以“零缺陷”姿态完成全容量并网。这片年均输送2.48亿度绿电的“阳光银行”,正将乌蒙山脉的日照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的“硬通货”,每年减少7.8万吨标煤消耗的环保账本上,镌刻着新时代贵州电建人的辛勤智慧与责任担当。

地质迷宫

红河州泸西县境内的喀斯特峰林,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工程施工的“魔幻考场”。项目总工至今记得初次踏勘的震撼:溶洞群像蜂窝般密布山体,暗河在石灰岩中无声奔涌,30度以上的陡坡占比超60%,雨季的泥石流预警更让工期蒙上阴影。地质雷达扫描图显示,有的区域溶洞空腔竟达15米深,相当于5层楼高的地下空洞。

智慧突围

面对“山陡、地散、洞险、天变”四重挑战,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展开三维攻坚。

溶洞治理:采用“地质CT”技术精准定位,研发出可流动填充的特种混凝土,通过300米长泵管将材料注入地下18米,累计灌注量达1.2万立方米。

陡坡运输:创新采用“蚂蚁搬家”模式,将光伏支架拆解为50公斤以下单元,架设轻型索道23条,施工人员日均背负物资超200公斤,在35度斜坡上走出“之”字形通道。

气候应对:雨季用防水布搭建“移动帐篷”,冬季为设备安装恒温系统,创造“雨停即干、寒来即暖”的连续施工条件,最大限度推进工程建设。

民心工程

征地协调堪称项目建设“第一难关”。项目团队创新“三维沟通法”,兼顾各方利益,有效解决用地难题。

空间维度:制作3D地形模型,让村民直观看到光伏阵列与农田的共生关系。

时间维度:承诺优先雇佣当地劳动力,累计用工3200人次,助力村民增收。

情感维度:资助村寨安装光伏路灯150盏,将征地补偿款中的5%用于生态修复。

春耕时节,当最后2亩争议土地完成协议签署,村民握着项目经理的手说:“你们修的是会发电的梯田,比我们种苞谷更金贵!”

决胜时刻

进入冲刺阶段,项目现场开启“三班倒”模式,按下施工进度加速键。

技术组:将198兆瓦容量细化为12个“光伏方阵”,每方阵配备专属施工日志。

物资组:建立“2小时应急响应”机制,电缆敷设速度达日均1.8公里。

安监组:开发“坡度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28处高风险点位确保安全。

2025年5月31日凌晨,当集控室大屏显示发电功率稳稳定格在198兆瓦时,183天的攻坚克难,终于把目标变成现实。

绿电未来

如今,这片“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可满足12万户家庭用电需求,带动当地光伏运维人才培养35人,预计未来五年将形成百人级技术维护队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生态脆弱区实现“开发-保护-受益”的良性循环并非遥不可及。

当夕阳为光伏板镀上金边,巡检员老张望着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村庄,忽然明白:他们铸就的不只是一座巨大的发电设施,更是一座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能源之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