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乡愁
来源:水电十四局 作者:李静 时间:2025-09-15 字体:[ ] 分享:

“月是故乡明”,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最常吃的便是那小小的月饼,圆圆的外形象征着团圆,也包含着无数在外漂泊游子的乡愁。八月中秋节,童年的我对它并没有多少概念,除了可以欣赏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外,就是能够吃到奶奶做的月饼。

记忆里一过完农历七月十五,奶奶就开始张罗做月饼的材料,核桃仁、花生、橘子皮、薄荷要新鲜的,晒干后的要放在石臼里舂碎,芝麻须得用铁锅慢炒,红豆沙必须是小豆和赤小豆各占一半,提前一晚用清水泡上,第二天用柴火煮1.5小时、焖2小时,红糖是托人从六百多公里外的巧家县买来的,玫瑰糖则是她春天就用蜂蜜腌制的,开罐时,整个院子都浸润在玫瑰糖的甜香之中……这些材料一一摆在堂屋的桌上,在秋阳里泛着光。

家乡在云南维西县,这里的中秋,与别处不同。这里汉族、傈僳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等多民族杂居,风俗也便相互浸润。奶奶做月饼不用现代的电炉,单是靠一只小小的炭火盆,说是烤出的饼子才存得住食物的香气。她是白族,却从傈僳族邻居处学得以栗炭烤焙之法,又从纳西族朋友那里学习了豆沙月饼的制作,融会贯通,成就了自家独有的炭火月饼。

临近中秋的前十多天,奶奶就开始制作月饼,将和好的面揪成剂子,在掌心搓圆压扁,将馅料填进去,包裹得严严实实。奶奶将包好馅的饼坯填入模中,压实了,翻过来在案板上一磕,一个月饼便脱颖而出。

最要紧的是生炭火。奶奶不用现成的机制炭,偏要上山拣栗木,烧成通红的炭块,放在火盆里。然后将月饼坯子排在铁盘上,在覆上铁盘再盖一层炭火,用炭火慢焙,香气随着一丝丝逸出,先是面香,继而馅香,最后各种香气交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炭火月饼。

小时候学“月是故乡明”时,总不解为什么月亮在故乡时是最明亮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故乡的月亮包含着无数游子浓浓的乡愁,所以看起来很亮——“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枚小小的邮票意味着我们远离了家乡和故土,圆圆的月饼却象征着我们终能够回到乡愁开始的地方。

今夜,塞北高原上月华如水,我站在营地外看着月亮,同一轮明月照着的奶奶是否仍在炭火前摇扇?邻居小伙伴的孩子可还像当年的他们一样趴在院墙上嗅闻香气?那些印花模子叩击案板的声音,是否还在夜风中回荡?

古人将乡思寄予月亮,把乡愁藏在月饼里。月饼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月饼。或许我喜欢的不单单只是月饼,更是对回不去的时光的追忆和对家乡故土深深的思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