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聚焦
《西海都市报》:匠心砺得梅花香——记青海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得梅
时间:2023-03-06 字体:[ ]

这一吊,举世瞩目!

这一吊,大国圆梦!

这一吊,挑战极限!

让我们将时钟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8月18日11时整,随着地面指挥人员一声清脆的哨音,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开始吊装。

“收到,赵师傅。”接到起吊指令,桥机司机田得梅启动了操作杆,只见悬空架在厂房两侧的两台黄色钢架结构桥机缓慢、平稳地起升到5.8米的预定高度,接下来,就是距离超过330米的平移。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为了达到最佳稳定度,平移时间超过了50分钟。12时,两台桥机并联吊装转子到达一号机坑组的正上方。

接下来,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只见田得梅通过操作杆控制主钩在空中的水平运动,以摄像机都无法记录到的微妙变化感受钩子的摆动幅度,及时调整操作杆选择合适的挡位和方向,始终保持桥机、重物与主钩的重心在同一条线上。

“装到位了,转子吊装完成!”

12时30分,接到地面传来转子安装到位的指令,田得梅明亮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喜悦的光彩:“好的、好的,赵师傅。”

转子精准、平稳落在制动器上,宣告1号机组转子吊装工作圆满结束,这也意味着被誉为当今世界水电行业“珠穆朗玛峰”的白鹤滩水电站,距离整体完工进入了倒计时。

 “90”后大国工匠

2月12日记者追随建设者的脚步,一路风尘来到了拥有三个世界之最——在建技术难度最高、单机容量最大、在建最大规模的白鹤滩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金沙江两岸,十万大山绵延。世界上在建最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隐藏在白鹤滩水电站两岸的山体中,这里就是16台百万千瓦机组安家落户的地方,其中位于左岸的8台机组由中国水电四局承建。

宽敞明亮的地下厂房里,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产生的巨大电能通过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两座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外送,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机组全面建成发电的今天,田得梅依旧坚守在白鹤滩水电站,配合项目部进行收尾工作。

敏捷的身手、快速的步伐、匆忙的身影,身着一袭浅色工装,沿着盘旋的铁梯,田得梅一口气登上5层楼高的平台,穿过狭长的安全通道,再继续沿钢制小直梯攀援而上,接下来是更加窄小的铁梯,长年的高空作业,一根安全绳索,一顶安全帽就是她的全部装备。

侧身拉开操作室的门,迅速进入吊装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起重机行走范围内有无障碍物、确认锚定装置与行走驱动机构联锁完好、确认各电器开关以及操作手柄是否处在正常位置……七项检查,每一项都做得认真又细致。

2020年8月18日,对田得梅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世界水电记录史上她将留下值得书写的一笔:世界第一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组的重要零部件——发电机转子的吊装将由她来完成。

“要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田得梅直言快语。

白鹤滩水电站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安装调试的复杂性和难度远大于世界上已有机组,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参照,要完成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吊装,难度不言而喻。但同时田得梅的内心也是充满自信的,这源于她对桥机的每一个构件、平衡梁的连接、转子起吊轴的烂熟于心,事前要对桥机的并车、起吊高度有充分的预判,每天临睡前她都像过电影般将吊装的过程在头脑中再过一遍,拿不准的地方赶紧记下来,及时请教、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直到完全了然于胸。

在忙碌的工作中终于迎来转子吊装这一高光时刻——机械线位并车、大钩起吊、匀速前进、转子落入机坑……田得梅和担任地面指挥的赵和祥完美配合。

“成功了!”当赵和祥向田得梅打出手势的那一刻,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一次吊装担任地面指挥的是熟悉操作规程、实战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过硬的起重班班长赵和祥,人们形象地将桥机司机和地面指挥比喻为狙击手和观察手,二者之间必须肝胆相照、休戚与共才能完成既定任务。

从1998年在向家坝的初次相遇,到21年后在白鹤滩的再度重逢,两人的配合更加默契,桥机走到机坑的哪个位置,赵和祥一个手势、一声哨音,田得梅都能够心领神会。在赵和祥眼中,田得梅胆大心细、眼光锐利,在吊装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平稳、落坑准确、反应快速,简单说就是稳、准、快。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完成首台转子吊装任务之后,田得梅紧锣密鼓与班组里的小伙伴开始第二台转子吊装前的准备工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操作手柄不能延伸太长,操作杆控制桥机会有一定延时,这个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桥机抱闸打开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将操作杆归零,才能保证“点动”精准。在转子下落的过程中要注意微调、微动,这当中只有几毫米的间隙……

这些经验和总结,有些来自田得梅自己的总结,有些是通过网上查找同行的成功经验,经过归纳、分析整理后,利用每日的班组会详细讲给组员听、用幻灯片演示给组员看,在微信工作群中与组员一起分享业界转子吊装的最新动态,通过不断总结、完善,班组成员也初步掌握了吊装的要领。

2020年10月26日,相隔两个月,第二台转子吊装的哨音响起,坐进桥机室的田得梅头脑更加冷静,事前她反复梳理在第一次吊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正常吊装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安全、准确、无误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一次做对,一次成优。”她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打气。

毫无悬念,田得梅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其实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看似容易的背后,田得梅都有着数不尽的努力,在白鹤滩她始终保持着“零差错、零失误”的纪录,“简单的事情认真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徒弟汪祖娟在工作中时刻不忘师傅说过的这句话。

说起田得梅的成功,徒弟李彩玲深有体会:“师傅比我们更勇于挑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通常都满足于日常干好工作,师傅不一样,她是上班努力,下班以后更努力。”

大家都知道转子落入机坑与定子对接的精密度不亚于太空中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所有的希望都在她身上,所有的压力也在她身上。知道要吊这么大的转子,每个人心里都很紧张,田得梅也不例外,但是她丝毫没有流露出来,她表现得很镇定。

2020年8月18日那天,田得梅一句话都没有说,她就这样一个人把这项工作担起来了。转子落坑之后,她也没有着急离开操作室,而是配合项目部完成了所有的安装工作。一整天她都不吃不喝,抓着操作杆的手几乎就没放开过,更没有提出中途换人。

两台转子的成功吊装,为后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20年底由组员罗祯琳完成了第3台转子的吊装,2021年从初春到盛夏到金秋到严冬的来临,在这四季轮回中,田得梅和她的组员徐艳君、李彩玲等人一起完成了左岸8台转子的吊装任务。

8台转子吊装成功,田得梅和她的桥机班也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实现由摸索试验总结再到创新推广的转变,班组也创下了提前65天完成8台转子吊装的优异成绩。

人们通常将桥机称为“天车”,驾驶“天车”的女工被誉为“空姐”,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空姐”,通过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能力、收获了成功,展现了能力和担当。在白鹤滩水电站她们犹如亮翅的白鹤,迎风起舞。

万丈高楼平地起

田得梅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上山城村的农家,家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在初中毕业那一年,田得梅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正好赶上水电四局技校招生,为了能有个工作,她也报了名。那时她哥哥也考上了技校,两个技校生,一年的学费需要7000元,父母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卖了家里的牛,送二人到西宁上学。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正是田得梅这人间清醒的选择,才使得她日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技校毕业后,田得梅分配到中国水电四局,先是在甘肃兰州西固区的培训基地进行桥机操作培训,2007年5月分到黄河明珠拉西瓦水电站桥机班,31岁的杨玲玲当了她的师傅,一个是师傅中最年轻的,一个是徒弟中年纪最小的,两个最小形成了一个最佳组合。

那是田得梅第一次跟着杨师傅上桥机室,开建仅一年的拉西瓦水电站,还没有修建专用的铁梯,上桥机室需要攀爬凌空插入的脚手架,心慌腿抖,纵使儿时的她也是个登高爬低的主,但这么高的脚手架,她还是第一次看到,周围电焊机发出的尖锐的蜂鸣声刺激着她的耳膜,透过昏暗的光线,眼中满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她紧紧跟着前面的杨师傅,一步不落地往上爬,丝毫不敢往下看一眼,生怕自己手一松掉下去。

“头上别着一枚玫红色的发卡,后来听她说这个卡子还是捡来的。”初次见到田得梅,年轻的杨玲玲心里直打鼓:“这么小,就跟个孩子似的,我能带好她吗?”

事实证明杨师傅多虑了,别看田得梅学书本上的东西费劲,学起桥机操作灵着呢,操作要领一学就会、一点就透,自小在孩子堆里滚大的田得梅为人处事、说话办事张弛有度,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尕丫头,很快田得梅就成为了师傅的好帮手,师傅对徒弟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终于有一天,师傅认真地对田得梅说:“以后的路还很长,先把工作搞好,别着急谈对象。”听人劝,吃饱饭。田得梅最大的长处就是总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

工地上本就男多女少,又有那么多来自大江南北的优秀男孩子,可生性活泼、爱说爱笑的田得梅24岁之前愣是没谈对象,许多追求过她的男孩都跑去跟杨师傅说:师傅把徒弟“教坏了”。

2010年拉西瓦水电站项目结束了,杨师傅留在了那里,田得梅跟随建设大军转战到龙江水电站枢纽工程。从此师徒天各一方,但3年多结下的师徒情谊剥去时光的外衣,沉淀在岁月的深情当中,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是杨师傅的鼓励,使田得梅最终超越了自己,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名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大国工匠。

又起风了。大风一吹,杜鹃花开了,春天就来了,白鹤滩的春天,田得梅已迎接了4次。

在这4年里,她始终在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技术不仅仅要掌握在手里,更要存在于心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吊装世界上最重的转子,拿来练手的却是易碎的鸡蛋,她要通过最脆弱的物体来感受毫厘间的变化。

专于一业,精于一事。所有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辛苦的付出,驾驶桥机16年来,她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傅,这么多年她最自豪的就是与班组成员的共同成长。带着责任干事业,带着压力求突破,最终田得梅跻身于“国宝级”技术工的行列,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完成巨型精密装置吊装的桥机司机。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