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要闻
【“两山论”电建实践】一条河的使命
来源:水电十一局 作者:倪萌聪 段予超 孙留镇 王 源 时间:2020-09-17 字体:[ ]

一条河的使命,是滋润大地,哺育人民,孕育文化。

她继往开来,包容并蓄,充满活力。

流淌在中国南粤的茅洲河,婉转悠扬,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领跑者”背后的强大力量。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命题前,深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却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作为深圳的母亲河,2015年茅洲河被列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至此,一场长达4年的茅洲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打响。

中国电建按照“综合治理,正本清源,全面消黑”三大治水方案,聚焦污染根源,展开“雨污分流,织网成片”的管道整治。

水电十一局以水为名,伴水而生,65年与水结缘,连绵不断。作为爱水护水的绿水守护者,她南下鹏城,加入到这场茅洲河“消黑战”中。 

以“深圳速度”,寻找“遗失的美好”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长江时曾这样说道:“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

“治病必求于 本”,治理茅洲河亦是如此。

茅洲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架设城市污水管道,将污水运送至污水厂,不再让它直接排入河中,这是茅洲河治理的第一步。

2016 年 2 月 2 日,距春节还有5天。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召开誓师大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诞生在深圳的口号,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风靡全国,也植根在水电十一局人心里。

此时,深圳罗湖火车开始为这个新移民城市运送回家过年的人,而一批水电十一局人却从这里开始逆向之旅。

与江河为伍、与大山为伴近20年的平海永,是最先到达茅洲河项目的人员之一。他1月31日晚上23点从西藏项目回家准备过春节,2月2日接到了茅洲河项目开工的消息。在家待了不到30个小时,他便匆匆收拾随身衣物,背上行李赶往火车站。

“先期到位的人员,白天跑现场,进行摸底调查,寻找临时用地,晚上看图纸和规范,学习管网工程的工艺方法,探讨施工组织。我们就想着能快点,再快点。”时任项目经理的张喜林说道。

水电十一局承建的三标段位于宝安区,包含沙井、新桥街道,有大大小小240余条道路,30余个社区。这里人挨着人、车挨着车,道路两边拥挤着商铺和老旧房屋。如何开展精准排查?如何进行管线安全开挖?又如何在2年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施工任务?

经过严谨细致的前期摸排,项目部倒排工期,将施工任务细化到每一条道路的每一个工作面,将每一条街道都用A0图纸打印出来贴到办公室的墙上,作为施工的路线图和作战图,也成为每天进度的督办图。

“无路难,开路更难”,这是负责安全施工生产的许勇的话。城市道路管网开挖施工难度不在开挖,关键在施工前地下各种管线的探测和开挖过程中的保护。由于早期城市规划不完善,地下高压电缆、通讯光缆、给水管、燃气、国防光缆等地下隐蔽管线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给开挖工作布下一颗颗“地雷”。

2018年5月,中心路与蚝乡路段急需开挖施工,晚上8点,在看完第三方给出的物探报告后,刘云亭却没有在动土审批作业申请书上签字,而是带着他的“工兵”对宝安书城前的中心路段再次进行复探。一个微弱的信号引起“工兵”的警觉,在埋深2.7米的位置又探测出一条国防光缆,而这条光缆并没有出现在报告里,而且刚好是在钢板桩支护的位置。安全负责人心有余悸地竖起大拇指对 “排雷工兵”称赞有加。

“由于探测仪多数只能探测金属管道,雷达虽然可以探测所有的管道,但探测深度有限,通过查看附近道路的物探报告发现,照正常的走向,这段道路应该有国防光缆穿过,所以在没有彻底弄明白的情况下,是决不能在动土审批书上签字的。”刘云亭说道。

面对千头万绪的管线排查,面对布满“地雷”的路面开挖,面对各式各样的支护浇筑,项目部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一路向前。用4天完成127米顶管施工,刷新了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新速度;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了30个分片总计228.6公里的雨污分流管网和49公里现状干管的清淤修复验收移交,成为所有参建标段中验收移交分片和里程数最多的单位。

2016年至2018年,项目部累计完成1260公里的各种管网施工任务,助力深圳顺利通过国家首次水质环保“大考”。

 “隐秘的角落”,藏着艰辛与坎坷

随着第一阶段管网施工的初战告捷,茅洲河治理初显成效,可茅洲河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清澈。

通过工作人员细心摸排,原来是一些隐秘的污染源在“暗中作祟”,有不少污水通过主体河道之外的暗涵和岔流排入茅洲河,导致深圳第一大河“久治不清”。溯源截污摸排,找出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偷排口,铺设污水输送“毛细血管”,将那些“漏网”的污水送入污水厂 ,成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暗涵是城市里的暗河,在城市发展初期,地面往往有许多小型的河道支流、排水沟等。随着城市的发展,他们逐渐被覆盖,隐藏在了地下,这样就形成了不容易被察觉的地下涵洞。在沙井、新桥的新旧城中村、工业区里,人口聚集,建筑拥挤,多数老旧管网破旧,管网错接导致一些污水直接排进这些暗涵中。

暗涵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在城中村地下几米到十几米的位置。黑漆漆的暗涵由于常年密闭,内部生成了高浓度的有毒有害且易燃的气体。为了确保进入暗涵的工作人员的安全,他们要穿上20多斤重的密不透风的防水连体衣,戴上长臂式隔离手套和长管式隔离自助呼吸器。

 “在一米多高的暗涵里,我们要半弯着身子,紧跟灯光探一步、走一步, 80多米的距离用了18分钟,深圳本来就湿热,不一会里面的衣裤已经湿透。”作业员赵鹏涛回忆道。

赵鹏涛和同事一起进入暗涵,昏暗的灯光照射在石头砌成的墙壁上,四处爬满了蟑螂,一个碗口大小的孔洞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走近一看,夹杂着杂物的污水正缓缓流出,这正是藏在暗涵里的污水偷排口。他们做好位置标记,继续曲折向前。

“往回返,氧气用了一半了”,赵鹏涛在对讲机里说道。两人一身水、一身汗、一身泥、一身臭地从井口爬出来,一屁股坐在发烫的水泥地板上。经过 30分钟摸排,他们发现了13个污水口。“把咱们刚才找到的排污口都标好位置,一会咱们再去岸上对排污口一个一个进行摸排,咱们把位置和走向弄清楚了,他们设计排污管道才能正确高效。”赵鹏涛说道。

沙井、新桥两个街道区域内共有6个片区,其中排水小区323个。从摸排到设计再到施工,只有半年时间。工作人员要把3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00多栋房屋建筑的各种管线走向、管线高程、雨污分流情况以及污水源头流向等进行逐一排查,同时在50天内逐步完成设计图纸10000余张。

“这一张张设计图纸不仅是画出来的,更是跑出来的。要做到精准截污,真的是要下苦功夫,现场摸排勘测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进度,我们不能出一点岔子。”负责设计出图的薛文斌说道。

2018年7月,水电十一局用了不足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10000多栋楼房的雨污管道完成了改造,实现了源头雨污分流。其中新建雨污水管道319公里、建筑立管385公里,确保1500多个排污口的污水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

拼搏是深圳根植于血脉里的基因,而对于每一个有梦想、有干劲的水电人而言,在追逐梦想的那段岁月,在英雄不问出处的深圳,他们看着梦想照进现实。

清一湾河水,重新爱上一座城

茅洲河污染水源主要来自工厂污水排放和小区生活用水、商铺饭店污水直排。其中,化粪池污水管网接驳被称为污水管网“最后一公里”,也是制约管网污水收集能力的关键,而对建设时间久远的城中村污水管网进行接驳无疑是难度最大的。

范纪良2016年参加工作,他所负责的片区中沙涌、和二涌所在的两个老旧城中村被列为污水治理的重点城中村之一。他们的工作是要穿过城中村满是污垢的暗涵,爬过城中村老旧破损不断渗漏污水的地下管道,调查清楚城中村内600余栋楼房内每一户的雨污水现状情况以及楼房内每一个化粪池的位置和尺寸大小。

城中村居民陈大哥五十多岁,祖辈以打渔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举家搬到岸上生活。工作人员一开始在化粪池的施工,遭到了陈大哥的强烈反对。他身材不算高大,但眼睛却炯炯有神,黝黑脸庞上的沟壑皱纹展示着心里的坚持。多次劝说失败后,范继良来到陈大哥家里聊起了童年生活。回忆起儿时清澈美丽的茅洲河,陈大哥的态度缓和了很多,暂时同意工作人员进入家里施工。然而施工刚开始,他便提出噪声太大影响休息,范继良立刻商议按照陈大哥家的生活习惯组织分时段施工,并将施工噪声降到最低。

施工的最后一天,陈大哥请工作人员来到家里,做了自己拿手的冬菇鸡,说道:“你们为我们做的,我都看在眼里,谢谢你们,之前是我的态度不好,现在我知道了,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非常感谢你们。”

“我是个无辣不欢的人,但那天就着清淡的冬菇鸡,我也吃了两碗米饭。”范纪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笑着说道。

在了解茅洲河治水工程可以解决城中村内河道几十年的黑臭问题之后,居民们都对工程表现出很高的热忱和关注。“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看到我们在摸排,都会主动提供化粪池的位置、大小和使用情况,有的住户为了保证作业的高效安全,还将一楼的居住室全部腾空,自费在酒店住了一周时间。”

而龙津涌的华丽变身,则是水电十一局深圳治水的一个缩影。

深圳市宝安区的沙井大街老城片区是一个充满历史古韵的社区,龙津涌穿过其中流入茅洲河一级支流衙边涌。在沙井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密度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龙津涌水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成为黑臭水体“重灾区”之一。

但龙津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治理的难度:两侧住宅厕所污水未经化粪池预处理直排入渠,严重污染河道;历史文物众多,紧邻渠道,施工空间不足;支渠周边老旧城中村巷道狭窄,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条件……

根治河道黑臭的核心在管网,但龙津涌不具备新建雨污分流管网条件,这该如何解决?

经过多次论证,龙津涌采用了在原河道的上层流雨水、下层流污水并辅以全河道清淤,新建截污系统、补水系统、生态及景观修复措施的综合整治方案。

经过整治后的龙津涌已脱胎换骨,河涌内水面清澈,在布满鹅卵石的河床上缓缓流淌。

 “我们小时候都在河里捕鱼捉虾,也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河水变得又黑又臭,远远就能闻到臭味,每次都要掩鼻而过。有段时间河涌旁边还要竖起挡板才能勉强掩盖一下味道。但没想到才过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龙津涌的水就变清澈了,也不臭了,每次回家心情都变得愉悦,真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呀。” 从小在龙津涌长大的张大姐高兴地说道。

战“疫”中前进,清风中收获喜悦感动

2020年农历春节,一场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打乱了14亿中国人祥和的生活,也打断了茅洲河的治理进程。

疫情当前,水电十一局人逆向而行。王源是个长相甜美的90后女孩,参加工作4年,一直从事综合办公室工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不乱阵脚、沉着应对,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中。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开工必须有充足的防护物资,保障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接到采购防疫物资任务时,市面上已经找不到口罩、酒精、一次性手套。王源联系项目平日固定的采购点,也已经全部售罄。经多方联系,得知龙岗某地有货源,她不顾个人安危,做好个人防护,立刻赶往龙岗,辗转多家销售点,终于用合理价格买下10000个口罩、5箱消毒液、200斤酒精、100套防护服。因为物资供应充足,确保了疫情防控方案扎实落实。

春节办公室值班人员少,疫情防控工作的时间紧迫,任务又严峻。1月23日,为解决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项目党支部动员没有回家的职工参与防护工作。通知发出还没一会儿,就收到了几乎全部留守职工的报名讯息。大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女同志负责日常人员体温检测;年轻的男同志负责搬运防疫物资和对机关大楼定点消毒;老同志为外出人员发放口罩、护目镜、手套。正是因为有水电十一局人的团结一心、尽职尽责,才为共同抗疫注入了温度,保证了施工现场人员的健康。

节后员工陆续开始返岗,项目党支部组织成立疫情防控青年志愿服务队,协助项目部开展各项工作。职工上下班体温检测、返岗隔离职工的生活服务、办公区域消毒及就餐秩序维护等工作都落到支部党员身上。他们联系医院为1320名职工、劳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为项目部构筑起了一道坚强的抗击疫情防线,为复工复产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项目还组织青年志愿者向深圳沙井社区工作站、交警中队等送去消毒水、酒精、医用口罩、方便面、纯净水等物资,协助街道开展了公共区域消毒、张贴疫情横幅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电建人在防疫战中的责任和担当。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艰难中前进,待春风拂面,便更觉喜悦与幸福。

2019年11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率队到茅洲河沙井排涝泵站调研深圳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时,看着清澈河水,他动情地说道:“沙井河水很清啊,建设者的汗水和辛劳都在里面。”对中国电建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工作者表示感谢。

2020年6月15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国家、省、市级重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对深圳茅洲河治理成果和整治模式进行深度采访。6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专题报道《为有源头清水来》,回顾了深圳市4年多来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历程与成绩。在央视新闻频道特别播出的《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广东篇》——《茅洲河:旧貌换新颜 广东打造万里碧道》节目中,称赞茅洲河的治理正是广东打造万里碧道的缩影。

治水4年,茅洲河迎来了涅槃重生,河流旧貌换新颜。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质达地表水Ⅴ类,达到1992年来最好水平,全流域所有黑臭水体全部消除,4年补齐了40年的历史欠账。

水电十一局因为知水之深,懂水之性,在这场护水、爱水的保卫战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也交出令鹏城市民满意的答卷。

生活在茅洲河畔的深圳人,从一开始接受她给予的自然馈赠,到后来承受着她带来的生态风险,再到现在享受她带来的绿色生活,愈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清澈的河水,是人们对自然最美的赞歌。

无论是浩瀚还是涓细,无论映照的是孤帆远影还是摩天高楼,这条涓涓长河将带着她的使命,为沿线打造赖以生存的家园,孕育创新活力的文化,提供劳动拼搏的机会,打造幸福繁华的生活,继续书写属于鹏城的辉煌。

治理后的茅洲河航拍 电建生态公司提供

2019年,中断近20年的端午节龙舟赛在茅洲河上恢复举行 杜志鹏摄

作业人员进入地下暗涵前的安全培训 吴昊摄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