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丝路新枢纽!西北院助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
来源:西北院 作者:周晓 时间:2025-04-03 字体:[ ] 分享:

近日,西北院参建的甘肃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正式建成投运,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将为甘肃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西北院承担的机场三期扩建项目配套设施及锅炉房工程设计是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由供电、供水、雨污处理、供热、交通、综合管廊及锅炉房专项工程组成,不仅为机场扩建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设施支撑,还通过系统性、前瞻性设计显著提升了机场扩建工程的功能完善性、安全环保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筑基:织就“生命脉络”

满足供给的“能源心脏”。秉承“高效供给、智慧管控、绿色低碳”三大核心策略,配套设计供水泵站1座、10千伏开闭所5座、换热站4座、燃气热水锅炉房1座及雨水调蓄与中水回用站2座,为机场航站区及工作区提供具备基础性、应急性、可持续性的供水、供电及供热保障,成为机场动力与资源供给的“能源心脏”。

机场扩建工程的“动脉走廊”。设计新建地下综合管廊(沟)总长度超15公里,采取集约化布局,通过最大四舱结构(净空13.8×4米)实现管线分类隔离,同时预留30%扩容空间,适应远期需求。管廊(沟)内敷设给水、热力、电力、通信及再生水等5类市政管线,是机场扩建工程的“动脉走廊”,保障机场“生命线”稳定运行。

搭建全覆盖的输送“神经网络”。市政管网工程涵盖供水、供热、供电、雨污水排水等系统,覆盖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塔台、空管小区及附属用房等区域,供水满足日高峰12万旅客及配套设施的用水需求,总供电装机容量约30万千伏安,供暖面积达107万平方米,设计各类管线总长超180公里,南北横跨5公里,通过“环状+放射”结构搭建全覆盖输送“神经网络”。

智造:淬炼“技术匠心”

智慧赋能地下“生命线”——BIM+GIS三维协同驱动机场项目正向设计。针对锅炉房及地下综合管廊空间紧凑、管线交错的特点,设计团队采用BIM+GIS构建三维精细化模型,在统一平台中整合供水、供电、供热等多专业模型,实时同步设计,避免传统“分步设计”导致的接口错漏,形成“系统化、实时化、数据驱动、主动预防”的价值跃升,为机场安全、高效、低碳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双碳”战略下的供热新范式——创新技术赋能机场热源站高效低碳运行。设计团队创新融合“FGR烟气再循环技术+气电耦合余热回收技术+烟气消白系统”核心技术,构建智慧化、低碳化热源站,实现节能降碳与效率跃升双突破。依托数据采集、能耗分析与远程自控技术,打造供热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余热回收装置自动化运行、故障预警与能效优化,确保其高效、安全、环保运行。

多舱盖板式设计——复杂断面下管廊建设的“快优省”新解法。针对29类复杂道路断面,突破传统统一管廊标准,创新采用“多舱盖板式管沟”(标准段预制盖板+节点现浇顶板),实现管线集约化敷设与断面形式灵活适配;通过预制构件降低现浇比例,缩短工期,节约土建成本,同时减少后期运维难度。针对预制盖板无法固定热力管道门型支架问题,设计打破常规,采用侧壁固定三角斜撑支架,通过计算分析验证其受力合理性,保障支架抗倾覆安全性及预制盖板完整性。

新枢纽、新引擎、新跨越,“空中丝绸之路”蜿蜒而来、“丝路大空港”蓄势腾飞,西北院将继续深化前沿技术应用,赋能“城市新基建”,为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强国战略贡献更多电建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