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山东电建公司沙特贾富拉海水淡化项目上,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外籍工程师,用执着与勤奋书写着自己的电建故事。他叫瓦西·乌拉·雷曼,来自巴基斯坦籍,现年40岁的他,从最初的一线普通员工奋斗到团队核心骨干,扎根电建一干便是8年。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他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更是友善幽默个性的完美体现。 埋头苦干的洋铁军 2023年沙特贾富拉海水淡化项目刚启动临建工作时,现场是一片荒芜的沙漠。烈日当空,气温高达50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滚烫的沙尘。但无论条件多么恶劣,瓦西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他穿着一身浅绿色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施工图纸,迎着沙尘坚定地走向现场。 “这些房子不是工地,是大家的家。”瓦西常常用这句话鼓励团队。他负责从宿舍到餐厅的施工协调,从办公区到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事无巨细。一次,现场的一处宿舍施工因缺少管材而停滞,瓦西主动顶着烈日跑遍供应商,为团队争取到一批急需的材料。等到他带着材料回到工地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只是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接着又回到了施工现场指挥工作。 施工现场的工人们都喜欢他,不仅因为他认真负责,更因为他总是把自己放在团队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有一次,一名年轻工人在搬运钢筋时不小心弄伤了手,瓦西看到后立刻跑过去,用自己的围巾包住伤口,并亲自开车送他去医务室。“别担心,我会陪着你。”他的这一句话让那个年轻工人瞬间安心了下来。从那以后,这名工人对他说:“瓦西,我愿意一直跟着你干。” 在团队眼里,瓦西是值得信赖的“靠山”。“瓦西在,我们就踏实。”同事们都这么说。他的一言一行为团队树立了榜样,也让每一个人明白,只要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有温度的领导者 每天早晨的站班会,是瓦西一天工作的起点。他会准时站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当天的施工计划,详细安排每个工序的任务。他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眼神充满信任:“今天的工作很关键,大家只要按照步骤来,我们一定能顺利完成。” 瓦西特别擅长调动团队的积极性。他懂得因人而异地布置任务,既让每个人发挥专长,又能相互配合。他对脚手架施工的安全管理尤其严格。他坚持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施工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新工人没有戴安全帽,瓦西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知道吗?安全帽不是为了公司要求,而是为了保护你的家人,他们希望你每天平安回家。”这句话让那个工人羞愧地点了点头,从此再也没有违规操作。 瓦西还特别注重设备管理。他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巡查几遍,检查机械设备的状态。有一次,分包商提供的柴油质量不合格,导致施工设备停摆。瓦西当即组织团队排查问题,同时紧急调拨备用柴油。他还用笔记本记录下问题的每一个细节,最终制定了更严格的柴油管理规范。他常常对团队说:“每一滴柴油都很贵,我们必须让它产生最大的价值。” 中外友谊的桥梁 瓦西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工程师,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国电建工作的8年里,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和中国同事聊天,学习中文。他的中文虽然不够流利,但他总是努力表达自己的意思。 施工现场,常常可以听到他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喊道:“这个地方需要‘加固滴’!”“安全第一,工作‘稳稳滴’!”这些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却又让人感到一份亲切。他的手机里存满了中文学习笔记,每当有人教他一句新词,他都会立刻记下来,然后反复练习。 瓦西还喜欢参加中国同事组织的活动。他学会了包饺子,甚至会用中文唱《朋友》。在一次团队聚会上,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们是一家人,一起努力,项目一定成功!”这句话让全场的中国同事为之动容,纷纷鼓掌。他说:“我喜欢中国同事,因为他们总是在各方面帮助我,让我觉得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 瓦西的幽默与真诚让他成为团队中的“开心果”。同事们都喜欢和他一起工作,瓦西也觉得和中国同事在一起不仅能学到专业技能,还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不忘初心的实干家 瓦西的梦想从未改变。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为此,他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并跟随哥哥学习施工技术。在巴基斯坦时,他便参与了多项工程建设。来到沙特后,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加入SEPCO,从MGS燃气增压站二期到吉赞,再到如今的贾富拉海淡项目,他一步步成长为团队的中流砥柱。 瓦西常常说:“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家庭幸福,中国电建越来越好。”他对家庭的热爱与责任心也融入了工作中。他曾对同事们说:“我努力工作,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同事们都评价他:“瓦西认真负责,做事细致,交付的工作从来不用我们操心。他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瓦西不仅是施工现场的实干家,更是中外员工之间友谊的桥梁。他用自己的行动,让身边的人感受到工作的意义,也让中外合作更有温度。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