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布达拉宫巍然屹立,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辉煌时刻,喜悦氛围弥漫在雪域高原。 从1956年首批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原开展水力资源普查,到如今全面参与能源、水利、交通、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国电建69年如一日,以赤子之心和钢铁意志,参与并见证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困走向富裕的伟大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发展,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国电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充分发挥“水、能、城、数”领域核心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累计在藏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金额超29亿元,全力参与定日等地灾后重建,用智慧点亮高原,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电建力量”。 缘定西藏:69载深耕,铸就雪域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西藏电力建设。西藏广袤大地上的江河,因险峻地势与人迹罕至,水力资源家底一片空白。 1956年,胸怀“水电报国”壮志的电建人,派出精干队伍,奔赴川藏边界的金沙江及昌都地区,拉开了勘探西藏、建设西藏的序幕。 在世界屋脊摸清水能家底,艰险超乎想象。道路断绝,滑坡、雪崩、泥石流如影随形;高寒缺氧,每一次呼吸都是挑战。史料记载,曾有队员乘羊皮筏渡江遭遇险滩,战友被无情的激流吞噬;民主改革时期局势复杂,队员们身背仪器、肩扛自卫武器,负重前行。为绕行一段绝壁或跨越一道深涧,往往需攀爬数日。 电建人多次挺进藏区,对鄂穆楚河、再兴沟、金河、澜沧江等河流进行实地勘查,带回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即便在昌都勘测设计期间遭遇反动武装,技术人员仍坚守岗位。江河奔腾,初心如磐。至1979年,中国电建系统整理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澜沧江等流域及羊卓雍湖、直孔等电站的勘测设计资料,首次完成西藏水力资源全面普查。这项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于1985年荣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西藏科学开发水能奠定了基石。 时光奔涌,步履不停。中国电建建设者深入西藏各地甚至“无人区”,直面生死考验,艰苦卓绝开展水电、风光、地热等资源规划及选点建设,为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描绘蓝图。 光明火种:能源建设,点亮高原未来 促进西藏能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电建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建设者的足迹踏遍七地市山水,让一颗颗水电明珠闪耀江河,照亮高原千家万户。 上世纪70年代,拉萨及周边虽有小水电、火电支撑,却难解发展之渴。1974年,中国电建所属成都院提出开发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的构想。电站取水口海拔4450米,天然落差840米,装机11.25万千瓦——在如此高海拔建设大型抽蓄电站,全球尚无先例。成都院迎难而上,经20余年攻坚,1998年建成这座创下“世界海拔最高、中国水头最高、隧洞最长、自动化水平最先进”四项纪录的工程,极大缓解了拉萨、山南、日喀则的“电荒”,谱写了征战雪域的英雄史诗。 2010年11月,被誉为“天河”的雅鲁藏布江首次被藏木水电站拦腰截断。作为西藏“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藏木是雅江干流首座投产的大型电站,带动JC、DG等梯级开发,实现了西藏装机规模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时代,能源行业迎来了风与光的交响,在西藏辽阔的苍穹之下,中国电建以绿色投资为笔,以新能源为墨,书写一场深刻的发展转型与时代应答。 西藏幅员辽阔,蕴藏着无限的风光潜能。中国电建深植于此,以绿色行动回应时代召唤——从拉萨墨竹工卡牧光互补项目,到日喀则桑珠孜区的保供发电工程;从拉萨达孜区复合型光伏电站,到那曲色尼区甘丹康桑光伏矩阵,投资建设的一座座清洁能源电站正如格桑花般在高原上绚烂绽放,将阳光与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助力西藏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共赢之路。 在昌都市芒康产业园,机械轰鸣、人员忙碌,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正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不仅将直接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吸纳下岗职工与闲置劳动力,更将凭借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造血”新机制。从装备制造到绿电开发,从技术培训到服务配套,一条融合就业、产业与民生的发展链条正在高原之上缓缓铺展。 百花齐放: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图景 能源建设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中国电建的使命不止于此,在改善民生方面同样全力以赴。一座座电站照亮万家灯火,一条条道路连接希望与未来,一砖一瓦筑起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中国电建始终将西藏各族群众的福祉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藏族同胞。 2025年8月15日,由中国电建捐资5000万元,所属水电九局承建的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郭加乡乃村、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康嘎-吉雄村)两个灾后恢复重建民房正式入住,该项目是定日6.8级地震灾后,统规统建的重点行政村、央企捐建先行示范项目。“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舒心”不仅是中国电建的建设承诺,更是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实际行动。 西藏幅员辽阔,高寒农牧区、边远地区的用电曾是突出短板。让每一户边远群众都用上充足稳定的清洁电,成为电建人不懈坚守的原动力。 阿里,西藏最西端的“生命禁区”。2006年前,这里仍是全国唯一无常规电源地区。1992年,中国电建挺进狮泉河开展规划,面对4350米海拔、零下37度极寒的严酷考验。十余年生死较量,终在2007年建成狮泉河水电站,阿里首府彻底告别柴油机间歇发电的历史。时任阿里行署专员达瓦感慨:“电站带来光明,水库更改善生态——过去种不活的红柳,如今郁郁葱葱。 2013年,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墨脱县仍深陷“电力孤岛”。中国电建倾力投入,亚让水电站于2015年投产发电,让墨脱人民彻底告别柴油发电机。四川籍宾馆经营者陈亚欣喜道:“再不怕客人因停电退房了!计划升级设施,迎接各地游客。” 生态为先:绿色筑底,守护净土蓝天 西藏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电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项目全过程。 在推动西藏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中国电建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电建人在每一个项目里都以最大的敬畏之心对待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 在藏木水电站,建设者投资2亿元修建了世界海拔最高、亚洲落差最大的鱼道,每年培育放流珍稀鱼苗超10万尾,守护着雅鲁藏布江的生态平衡。在派墨公路建设中,建设者严格执行“不破坏、不扰动、不干预”的要求,用心守护原始美,用心留住原生态,使这条公路成为“路在林中,林在路上,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生态走廊。在光伏项目建设中,创新采用高寒地区草甸保护“起、存、养、复”四步工作法,实现了高海拔高寒地区草甸100%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拉萨河综合治理项目更是中国电建生态保护的典范之作。通过新建6座拦河闸坝,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全方位修复滨河水生态系统,在拉萨河与两岸城区之间建立起海绵生态走廊。如今,拉萨河水清岸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格桑花向着太阳绽放,西藏欢唱幸福之歌。从羊湖之畔的开拓到哲古草原的风轮旋转,从叶巴滩的江流奔涌到昂多光伏的蓝海生辉,这些矗立在雪域的工程,不仅输送着电力,更传递着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是中国电建对党的治藏方略的生动践行。中国电建六十九载如磐坚守,信念似喜马拉雅山般坚毅。他们以智慧和汗水,磅礴书写着雪域高原的温暖与光明,让新时代的西藏生机盎然,光芒万丈。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