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人的精神传承
来源:水电六局 作者:董力源 时间:2023-06-30 字体:[ ]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优良的家庭风气弥漫在我家的每个角落,供我们几代人健康呼吸。

我是一名“水四代”,家中坚守水电事业已有七十余载,我的太爷、太姥爷是第一代水电人,“水电精神”俨然成为了我家家风的主要内涵。祖辈们扎根六局,用埋头苦干让水电事业从艰难起步到奋起直追,现在由我接过了“接力棒”,续写家中的水电故事。

“水一代”的家国情怀

我的太姥爷袁金声是六局第一代水电人。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水电之母”的丰满水电站,翻开了我们家水电故事的第一页。二十多年间,他从长寿县狮子滩水电站干到黄河三门峡水电站,从安吉县云峰水电站干到汶川县渔子溪水电站,从太平哨水电站干到太平湾水电站,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老一代六局人始终沉下身子做实事,拖家带口成为了一种常态,尽管那时物资匮乏、食不饱腹、环境恶劣,但这些从来无法阻挡六局人前进的脚步。太姥爷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水电事业,靠着人力,抡搞头、抬大筐,不舍昼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一锹土、一担石,燃烧起那个年代特有的家国情怀,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区主任。

在太姥爷的故事里,我看到无数个“他”以一腔热血勇挑重担,一生与大山为伍江河为伴,用行动践行着党员的初心和水电人无悔的誓言,言传身教正是如此,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三代人。

“水二代”的使命担当

子承父业,1966年我的姥爷成为了我家第二代水电人。在汶川县渔子溪水电站,他与太姥爷父子俩并肩作战。那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土房子里,土房子制作起来很简单,用竹子篾片搭起骨架后,在两边抹上泥巴,就成为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后来,父子俩又相继在太平哨水电站和太平湾水电站共同奋斗,姥爷延续了太姥爷身上的精气神,在岗位上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姥爷曾在丰满项目担任工会主席,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他积极联系丰满幼儿园保证职工孩子们有学上;为了让工人们能够休息好,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时他主动申请值班。后来,他成为党支部书记,在松花江爆发洪水时主动出击,与党员干部们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真正做到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一线。

太姥爷的四个孩子全都投身水电事业,奋斗在施工一线。在太姥爷的谆谆教诲下,他们传承和弘扬了老一代六局人勤于工作、甘于奉献、乐于平凡的精神。姥爷家中留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我的二姥爷在索丰营项目春节留守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到索丰营水电站建设工地考察,这张照片让后代们激动不已。我的祖父辈们,虽然不能经常与儿女团聚,但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敬业精神和“建好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也传承到了下一代。

“水三代”的一腔赤诚

我的父亲同样选择了水电事业,成为了一名“水三代”。父亲20岁参加工作,三十年间,从小浪底、宁波、云南、抚顺到赤道几内亚,随着六局业务版图的不断扩大,父亲成为了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水电人。

水电人跟家人总是聚少离多,细算起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并不多,直至现在也是每年过年在家中的短暂相聚。印象中的他总是沉默寡言,但当他给我讲起工地上的事,总是一改常态滔滔不绝,眼中闪烁的光芒总能让我投去崇拜的目光。

在父亲那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拌合站”,我不知道“拌合站”是什么样,只知道父亲日复一日地在那个地方工作,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那个地方。父亲经常对我说:“我是水电人的后代,更是一名党员,我要对得起身上的这份责任。”幼时的我懵懵懂懂,但能感受到他对水电事业的坚守,他从不对我多说什么,因为他坚信“行动比言语更有力”,我想这也是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给父亲的底气,让他坚信水电孩子会传承他们的一腔赤诚。

“水四代”的精神传承  

2019年毕业后,我做出了与父亲同样的选择,成为了“水四代”。从我加入六局的那一刻起,我明白我肩负着祖父辈、父辈们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和家中代代传承下来的作为水电人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水电人的故事简单却也不凡,我的青春因水电而丰富多彩,家中长辈对我的教诲和叮嘱会让我走得更远。一代追着一代走,时代在变而使命不变,四代人的坚守幻化成好家风的模样,我将传承向上向善、勤勤恳恳的家风精神,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为六局、为水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打印】【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