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14年后再出征:“我有经验,我去!”
——记水电五局泸定地震抢捡救援队队员罗祥
来源:水电五局 作者:王志 时间:2022-09-19 字体:[ ]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地震最高烈度为9度,距离震中磨西仅十公里水电五局硬梁包厂区枢纽工程项目部震感强烈。

地震发生后,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在紧锣密鼓开展自救工作的同时,项目部抽调党员和技术骨干成立抢险救灾分队,这其中,就有一个主动报名参与抢险救援的人,他就是罗祥。

罗祥今年45岁,是水电五局硬梁包厂区枢纽工程项目部一名普通的装载机司机,作为从业二十余年的老职工,在同事看来,他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老司机”。

“我报名!”一道低沉的声音响起,但语气却不乏坚定。

他的沉着和冷静源自于丰富的经历。时间拨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彼时的罗祥在水电五局绵阳红岩项目担任装载机司机。

“当时的震感特别强烈,比这次的地震还要晃得厉害,等到新闻报道一出来,灾情比想象当中还要严重。”罗祥回忆说。

恰好绵阳距离汶川较近,获悉汶川发生地震的信息,项目部便组织起一支抗震救灾小分队,前往都江堰灾区进行救援,而罗祥便是其中的一员。

得知他曾经参与过汶川地震的抢险救援,项目部立即将他编入抢险救灾小分队。灾情紧急,小分队整装待发。

地震发生后,项目部及周边村镇电力、通讯、网络完全中断,项目部同施工区虽然仅仅隔着两三公里,却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当务之急是要确定全体人员是否都安全,现在前方施工区的人员具体情况还不清楚,并且通往施工区的道路已经被落实和塌方体阻断,需要先将道路抢通。”

项目部通往施工区的道路完全穿行于大渡河左岸高山之下,两三公里距离的路上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处塌方和落石,余震不断,山上的石头不时滚落而下,十分危险。

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罗祥驾驶着装载机冲在最前面,不到两个小时,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和未知的隐患将项目部到施工区的道路顺利打通。

抢通项目部至施工区的道路后,马上又接到了赶往奎武大桥桥头清理塌方体的指令,他顾不上休息,调转方向,奔着目标地而去。

前出加郡乡的道路是项目部驻地及附近居民物资运输的通道,道路是否通畅关系着项目职工群众和附近村民能否有充足物资供应的问题。

轰鸣的发动机,迎风飘舞的彩旗,此时此刻,滚落的山石、卷起的尘土全然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车上插着我们公司的旗呢,在这种时候,代表的就是责任,作为水电五局硬梁包项目部的一员,我就得用双肩扛起这责任。”

方量巨大的塌方体还未清理完毕,对讲机里又传来急切的声音:“罗祥,现在需要向震中磨西进发,收到请回复。”

听到要前往震中参加救援,他立马回复到:“收到,马上出发。”

到达抢险现场,经过勘察断裂塌陷的路基长度足有六七十米,高度在二十余米,需要填筑的方量巨大。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

多一分钟的耽搁,灾区人民就要多等一分钟。在现场指挥人员指挥下,他驾驶着设备迅速加入抢险队伍的洪流。从石料厂到路基塌陷处大约两公里,运输车在正常行驶一公里后需掉头,倒挡驶过后续一公里左右的上坡路段才能到达填筑现场,高难度的驾驶要求加之不时滚落而下的山石给抢险救灾带来极大的困难。

经过一夜的抢险施工,塌陷的路基仍然还要大量石料填铺。为了尽快完成填筑,打通救援通道,次日上午9点,项目部再次调集一台指挥车、一台装载机及6台运输车组成的支援队伍奔赴抢险现场。并迅速投入到抢险作业中去。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数十台机械设备连轴工作,塌陷路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恢复。下午15点,随着最后一车石料铺筑完成,断裂塌陷的路基“缝合”成功,前往灾区的救援通道顺利打通。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人民在等待,项目部也给予重托,既然接下了任务,那就等于收到命令,剩下的就只有义无反顾的往前冲!”完成任务的罗祥激动地说道。而此时,他已经连续奋战了二十几个小时。

“前往磨西的路上,一直都在掉石头,许多路段的路基也出现了开裂甚至悬空的现象,说实话,不怕是假的,但是那个时候来不及想太多,这么多人和设备都在往磨西冲锋,有专业的救援力量,也有社会救援力量,为的就是能抓住救援的黄金72小时,救助更多的灾区人民,所以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等待的救援力量尽快打通生命救援通道。”

直到回到项目部,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还未曾向家中和妻子和孩子报一声平安,可面对电力、通讯、网络全断的局面,他无可奈何的沉下了头。

“祥哥,不用担心,已经给嫂子报过平安了,嫂子让我转达你要注意安全,她和孩子在家等你。”

听到这话,他紧锁的眉头立马展露开来,仿佛刚刚经历的疲惫在一瞬间全都消失。

连续高强度的奋战,他就像一名身经百战的“救火队员”一样,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奔走在抗震救灾最前线。他不善言辞,却用行动发出震耳欲聋之响,谱写出一首昂扬之歌。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党员,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在全国人民都为灾区人民群众牵动身心的时候,能够成为抢险救灾小分队的一员,为抗震救灾贡献个人力量,是一件无上光荣而富有意义的事情。”

这大抵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脊梁”,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责任和担当,以奉献和奋斗铸就人生意义上的非凡。


【打印】【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